镜头如何捕捉金像奖的审美密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开历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奖作品,会发现评委们对"决定性瞬间"的执着,比如李舸拍摄的《汶川地震救援》,用24mm广角镜头贴近消防员沾满泥土的手,这种"侵入式构图"打破了旁观者视角,为什么不用长焦远距离拍摄?因为灾难摄影的核心是让观众闻到现场的血腥味,试着在街头拍摄时,把相机举到头顶俯拍人群,你会发现广角镜头产生的变形反而强化了视觉张力。
黑白影像为何屡次斩获大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三届金像奖中,纪实类获奖作品有47%采用黑白呈现,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去掉色彩后,乘客褶皱的西装与车厢锈迹形成细腻的银盐层次,这就像煮毛豆时撒把盐,黑白影调就是那撮让细节"入味"的盐,下次拍老人肖像时,试着在Lightroom里把红色通道压暗,黄色通道提亮,你会发现皱纹突然有了青铜器般的质感,但要注意,黑白不是万能遮羞布,杂乱背景依然会毁掉画面。
获奖作品中的留白藏着什么玄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陈长芬的《长城》系列能获奖,关键在画面里30%的负空间,那些看似无用的云雾,实则是给观者插上想象翅膀的跑道,就像吃阳春面要配空碗喝汤,留白是视觉的"原汤",拍摄静物时,试着把茶杯放在画面左下角,留出右上角大块空白,你会突然理解什么叫"呼吸感",但留白不是偷懒,2018年有组落选作品正是因为留白区域出现了穿帮的电线杆。
金像奖得主如何处理高光溢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细看张桐胜的《核电站》会发现,焊枪火花在照片里是柔和的鹅黄色,而不是常见的死白,这就像炒菜时灶火太旺要撒料酒降温,他在镜头前加了1/4黑柔滤镜,现在很多摄影师迷信RAW格式能拉回高光,但获奖者更相信前期控制,拍婚礼现场时,试着用透明胶带在UV镜上贴"十"字,你会发现强光会变成星芒状的自然过渡,高光细节的丢失就像蒸过头的螃蟹,后期再蘸醋也救不回来。
为什么获奖作品总在打破三分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海龙的《大眼睛》把人脸压在画面最上方,这种"头重脚轻"的构图反而成就经典,金像奖评委似乎格外青睐这种"危险的平衡",就像重庆火锅非要九宫格才够味,拍摄儿童时,试着把主体放在右下交叉点之外,让视线引导线从左上角斜穿画面,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动势,但要注意,打破规则的前提是吃透规则,2015年有组模仿作品就因为过度偏离重心导致评委眩晕。


 MoonbeamGrace
 MoonbeamGrac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