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摄像记录真实世界的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你按下快门时,究竟在做什么?本质上是在和时间抢东西——把流动的光影、人物的表情、风吹树叶的弧度,统统钉在存储卡里,就像小时候用玻璃罐捉住萤火虫,只不过现在用的是感光元件,很多人误以为相机只是复刻眼前画面,但实际拍摄中你会发现:同一座山,清晨拍是青灰色调,正午拍却泛着金属光泽,这背后是色温、曝光三要素的博弈,也是摄影师选择"如何讲述真实"的过程。
构图是把混沌框出秩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照片总比手机随手拍更有冲击力?秘密在于画框里的隐形几何,拍摄街景时,试着让建筑物的棱角与取景框对角线重合;拍人像时,把模特眼睛放在画面三分之一处——这些看似刻板的规则,实则是百年来视觉心理学的结晶,有次在夜市拍糖画艺人,刻意把熬糖的铜锅切掉四分之一在画面外,反而让观众更想探究锅外的故事,好的构图就像包饺子捏褶子,既要封住馅料,又要留出让人想咬一口的诱惑。
光影是摄影师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午拍人像总像在受刑?因为顶光会在眼窝投下骷髅般的阴影,有经验的摄影师会等"魔术时刻"——日出后或日落前一小时,那时斜射的光线能给景物镀上金边,去年拍茶山时,特意等到云层遮住太阳的间歇,茶垄的层次感突然从平面中跳出来,控制光线不一定要用反光板,白色塑料袋、汽车挡风玻璃都能当临时工具,光不是用来照亮的,是用来塑造体积感的,就像揉面团时撒的干面粉。
后期是给照片第二次生命
有人说修图就是造假?那炒菜放调料算不算欺骗食材?RAW格式就像生鱼片,直接吃也行,但加点芥末酱油才够味,调色时别迷信预设,试着找回拍摄时的记忆:雨天傍晚的街道应该带点青灰,而不是网红滤镜的橙黄,有张雪景原片发灰,通过加强蓝色通道,终于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的刺骨寒意,关键要像老中医把脉那样,先看出照片"缺什么",再对症下药,而不是把所有滑块都推到顶。


 沉醉清风怀抱
 沉醉清风怀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