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在画面中雕刻立体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摸上去仿佛有凹凸?侧光拍摄时,山峦的褶皱会像被指甲掐过的黏土般凸显,尝试在清晨45度角拍摄陶罐,阴影会沿着器皿弧度自然渐变——这种被称为"伦勃朗光"的技法,能让二维平面产生三维错觉,但要注意光比控制,过强的顶光会让眼窝变成黑洞,就像正午拍人像时,帽檐投下的阴影会吃掉半张脸。
色彩饱和度是视觉的调味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你说"这颜色好假"时,可能遇到了过度饱和的陷阱,雨后拍摄的枫叶若调到+20饱和度,会变成塑料感十足的警告牌,试试在Lightroom里同时拉高自然饱和度与降低饱和度滑块,就像炒菜时先撒盐再点糖——反差会让鹅黄的银杏叶既鲜亮又不刺眼,记住阴天的饱和度上限要比晴天低15%,如同炖汤的火候要随食材调整。
虚化背景如同擦拭蒙尘的玻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f/1.8大光圈不是万能钥匙,拍猫咪时虚化过猛会让胡须与背景糊成色块,保持主体与背景至少三米距离,就像擦玻璃时先哈口气再画圈擦拭,焦外的光斑会呈现奶油状渐变,遇到杂乱的菜市场,可以退到f/4并用长焦压缩空间,那些晃动的塑料袋会变成彩色马赛克,既交代环境又不抢戏。
构图框架是隐形的脚手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为何总让人觉得舒服?因为人眼扫描画面时需要歇脚点,拍摄老街时,让青瓦屋檐斜穿左上格,右下角留个挑担的货郎,就像书法中"欲右先左"的笔势,但死守框架会像用格子纸写情书,当遇到对称的祠堂门廊时,大胆居中才能展现威严,记住黄金螺旋更适合运动画面,追踪飞鸟时把头部放在螺旋尽头,翅膀的轨迹自然形成引导线。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橡皮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1000秒凝固的水花像冰糖渣,而1/15秒的溪流则变成丝绸,拍摄车流时,三脚架固定机位后尝试不同快门,你会发现2秒时长能让红色尾灯拉出糖浆般的丝线,但超过8秒就会融化成雾状,手持拍摄时有个诀窍:快门分母要大于焦距数值,好比穿高跟鞋跑步时步幅要变小,200mm镜头至少用1/250秒才能避免手震。


 微风轻拂发丝
 微风轻拂发丝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