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技巧入门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基础操作决定拍摄成败
刚拿到相机时,很多人会被密密麻麻的按钮吓到,其实就像学开车要先熟悉方向盘和油门一样,掌握快门、光圈和ISO这三个核心参数就能解决80%的问题,举个例子,在傍晚拍街景时,如果画面太暗,可以尝试调大光圈(如f/2.8)或提高ISO到800,但要注意ISO过高会产生噪点,有个常见误区是以为“专业模式=好照片”,实际上公园里拍孩子的妈妈们用自动模式配合曝光补偿,反而能更快捕捉到自然表情。
构图法则打破常规才有惊喜
教科书会告诉你“三分法”“对称构图”,但真正的好照片往往诞生在规则之外,比如拍摄咖啡馆的拉花,把咖啡杯顶在画面正中央,反而能突出蒸汽的朦胧美感,试着在下次拍夕阳时,故意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5处,让晚霞占据大部分空间,这种打破平衡的构图会带来意外张力,当所有人都站着拍樱花时,你蹲下用仰视角拍摄,画面立刻与众不同。
光线运用比设备更重要
见过用万元相机拍出手机质感照片吗?问题通常出在光线上,正午阳光在模特脸上投下难看的阴影时,不如移到树荫下,让树叶间隙的光斑自然打亮侧脸,室内拍摄食物时,很多人开闪光灯导致反光,其实把餐盘移到窗边,用白纸板补暗部阴影更自然,有个摄影师说过:“光线像脾气古怪的调色师,顺着他才能得到想要的颜色。”
后期处理是第二次创作
有人坚持“直出才是真实”,但就像做菜需要调味,适当的后期能让照片更接近人眼看到的震撼,修图不是造假——清晨拍的雾霾灰蒙蒙的江面,稍微提升对比度和去雾,反而还原了当时肉眼看到的层次,建议新手先用手机APP调色,记住两个关键:阴影部分别死黑,高光部分别过曝,当你会为一张照片专门调整蓝色色相时,说明已经入门了。
培养摄影眼需要刻意练习
为什么老摄影师总能发现普通人忽略的镜头?这就像品酒师能尝出葡萄产地一样需要训练,每天上下班路上,试着用“取景框思维”观察: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如果只拍局部,会变成抽象艺术;外卖小哥的雨衣在积水中的倒影能构成对称画面,随身带相机的习惯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这个瞬间值得记录”的敏感度。


 JasmineBreeze
 JasmineBreez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