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需要多久才能掌握基础操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刚摸相机时连快门键都找不准,其实三个月足够搞懂光圈、快门、ISO这"曝光三要素"的关系,就像学骑自行车,头两周总摔跟头,但突然某天就能蹬着走了,建议新手先锁定"光圈优先"模式,在公园里反复拍同一朵花——把f/2.8和f/16的景深差异烙在脑子里,有个学员曾在雨天对着窗户练了200次,终于明白为什么1/30秒会拍糊雨丝,而1/500秒能凝固水滴。
构图审美需要刻意培养多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位婚礼摄影师说他前两年拍的客人像"证件照",直到有次蹲着拍新娘时,突然发现低角度能让裙摆和台阶形成螺旋曲线,审美像炖老火汤,至少得熬过六千次快门,试着每天模仿一张大师作品:比如用手机拍早餐时,故意把咖啡杯放在画面三分之一处,观察阴影怎么在桌布上跳舞,有个诀窍是闭眼三秒再取景,这样能甩掉惯性视角。
专业灯光技巧要练习多长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影棚里那些反光伞就像倔强的驴子,稍不留神就把鼻梁照得发光,通常半年才能驯服它们,关键要犯够错误,有次拍化妆品,硬光把玻璃瓶照成了探照灯,后来发现加层硫酸纸就能让高光像奶油化开,建议从单灯开始,观察光线如何随着角度改变在模特颧骨上爬行——就像小时候用镜子反射太阳光斑,只不过现在要控制光斑停在特定位置。
形成个人风格究竟需要几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问"为什么我拍得像别人的影子",有个做纪实摄影的,直到第五年才突然开窍:他发现自己总不自觉聚焦劳动者手部的皱纹,这就像炒菜放盐,开始严格按菜谱,后来全靠手感,试着整理自己最满意的20张作品,用红笔圈出重复出现的元素——可能是倾斜的地平线,或是总出现在角落的红色物体,这些潜意识的偏爱,就是风格的种子。
说到底,摄影像种竹子,前四年看不见生长,第五年突然窜高,有人三个月能接商单,有人三年还在和自动模式较劲,关键是把"学会"改成"持续发现"——毕竟连布列松七十岁时还在抱怨没拍透巴黎的晨雾。


 Ocean海洋深
 Ocean海洋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