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能容纳多少环境信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镜头推到最远处,画面里的人物可能只剩一个小点,但山川河流的脉络却清晰可见,这种景别就像站在山顶俯瞰城市,重点不是看清某个窗户里的窗帘颜色,而是感受建筑群与自然地貌的关系,拍摄时要注意地平线位置——压得太低会让天空喧宾夺主,抬得过高又容易让地面显得拥挤,建议打开相机网格线,将地平线放在上下三分之一处,同时用广角镜头轻微仰拍,能让云层产生向画面中心汇聚的动势。
全景为何要留出头顶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人物全身时,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把脚底紧贴画框下沿,这会让画面像被无形力量往下拽,留出约两倍于脚底到头顶高度的空间,相当于给视觉呼吸的余地,想象给跳芭蕾的舞者拍照:如果画框刚好卡在足尖和发髻,观众会下意识担心她下一秒就要撞到"天花板",但若上方留白过多,人物又会像陷在沼泽里,用24-70mm镜头时,退后三步让模特占据画面高度三分之二,是最稳妥的选择。
中景怎样避免"腰斩"尴尬
截取人物膝盖以上构图时,为什么总让人觉得像被隐形剪刀拦腰剪断?因为关节处恰好是视觉停顿点,试着把裁切线放在大腿中段或小腿肚,就像切西瓜要避开籽多的部位,拍摄对话场景时,中景能让观众看清说话者手势又不至于被背景干扰,有个反常识的技巧:当背景杂乱时,反而应该靠近被摄体,用70mm以上焦距压缩空间,让无关元素变成色块。
近景如何让眼神穿透屏幕
当面部占据画面大半时,睫毛的颤动都能成为叙事语言,但为什么有些特写像证件照般呆板?问题常出在视线方向,让模特看向镜头外10厘米处,瞳孔会自然扩大;若拍摄侧脸,鼻尖最好不要超过脸颊轮廓线,电影《教父》开场近景的秘诀,是把主光放在人物斜上方45度,让眉弓在眼窝投下恰到好处的阴影,观众就忍不住想探究这双眼睛背后的故事。
特写该拍左脸还是右脸
人脸从来不完全对称,研究发现多数人左脸表情更丰富——这可能与右脑控制情绪有关,拍摄嘴唇特写时,若唇峰线条柔和,尝试从偏侧方打硬光,能强化唇纹质感;若是棱角分明的唇形,正面柔光反而高级,有个有趣的矛盾:拍手表要强调金属光泽需要硬光,但表盘反光又得用柔光,这时用硫酸纸做成环形罩,就能同时解决两个问题,特写不是放大细节,而是放大情绪。


 Magic魔法梦
 Magic魔法梦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