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社社团宗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通过镜头捕捉生活的温度
按下快门只需要0.1秒,但等待这0.1秒可能需要半小时,就像煮一碗好面,火候不到就夹生,过了头又软烂,去年初雪那天,社员小王在操场蹲到膝盖结冰,终于拍到雪花在路灯下像钻石般坠落的瞬间——这种执着不是较真,而是对"决定性瞬间"的尊重,当你发现晨跑老人运动鞋上的泥点构成奇特花纹,或是注意到教学楼玻璃幕墙把晚霞折射成几何图形时,才算真正握住了相机的灵魂。
我们用构图搭建视觉的桥梁
为什么同样的教学楼,有人拍得像证件照,有人却能拍出科幻感?关键在于对角线构图的魔法,试着把楼梯扶手斜向贯穿画面,让阳光在台阶上切割出锐利的阴影,瞬间就有了《盗梦空间》的既视感,上周老张拍食堂餐盘,故意让不锈钢边缘的反光切割画面,剩菜油花竟拍出了星空效果,三分法则是忠实的仆人,但偶尔要把仆人锁进储藏室——当落日正好卡在图书馆尖顶时,居中对称才是王炸。
我们以参数调配光影的鸡尾酒
ISO像辣椒粉,快门速度像爆炒时长,光圈则是灶火大小,新手总抱怨食堂饭菜拍得泛黄,其实把白平衡调到4800K就能还原青椒的本色,上周拍社团招新,小李发现阴天环境下,把曝光补偿+1.3档,模特的社服logo就不会变成黑洞,但参数终究是调料,暴雨天给相机套塑料袋的土办法,往往比研究防潮参数更救命。
我们让设备回归工具的本质
手机党常被单反党嘲笑,但去年影展获奖作品有三分之一是iPhone拍的,关键在学会"用脚变焦"——往前多走五步,比拧镜头环更能改变透视关系,小陈用爷爷的老胶片机拍社团年鉴,28mm镜头边缘的暗角反而烘托出怀旧氛围,设备就像自行车,环法选手需要碳纤维公路车,但去菜场买菜时,生锈的凤凰牌照样能完成任务。
我们在失误中收集惊喜
上周外拍活动,暴雨突至时所有人都在收设备,只有小林发现雨滴在镜头前形成天然柔焦镜,她趴在塑胶跑道上拍的积水倒影,后来成了校刊封面,过度曝光的废片?用手机修图软件拉低高光,可能救回一组赛博朋克风格大片,所有摄影大师的硬盘里,都藏着比成品多十倍的"事故现场"。


 幽径独赏芬芳
 幽径独赏芬芳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