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光线方向能提升画面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别人拍的照片立体感更强?关键在于观察光线的来向,侧光拍摄时,物体表面的纹理会被拉出细长阴影,比如拍摄粗糙的陶罐,45度角的阳光能让每个凹槽都清晰可见,但遇到正午顶光怎么办?这时候可以蹲低机位,让被摄体挡住直射光,形成自然的柔光效果,逆光不是废片代名词——对着夕阳拍摄时,稍微欠曝一档,剪影的轮廓反而会讲故事。
快门速度决定画面的动态语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奔跑的宠物时,1/500秒能凝固它腾空的瞬间,但若把速度降到1/30秒,配合追踪对焦,背景会拉出速度线,有个反常识的现象:拍摄雨丝要用更慢的快门,1/125秒会让雨滴变成悬浮的白色颗粒,而1/60秒才能拍出丝线般的轨迹,就像炒菜时猛火快炒和文火慢炖的区别,动态记录本质是时间切片的选择。
构图需要打破视觉惯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九宫格线刚学摄影时是拐杖,用久了可能变成枷锁,试着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5处,留出大面积的天空表现云层压迫感;或者故意把主体塞进角落,其他区域留白,拍街头时,等待行人踏入画面三分线是基础操作,但若预判他们的行动轨迹,在构图中预留动态空间,照片会多出未完待续的趣味性。
后期处理要保留原始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到过那些色彩艳丽到刺眼的风景照吗?过度拉高饱和度就像给清蒸鱼浇上厚厚辣酱,正确的做法是在RAW格式里分开调整:天空的蓝色动色相滑块,草木的绿色动明度滑块,锐化时别贪心,半径值超过1.5像素就会让发丝边缘出现白边,阴影提亮两档足够,再往上拉会出现类似电视雪花噪点的数码残影。
镜头焦距改变叙事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24mm镜头拍人像时,需要凑近到能看清对方睫毛的距离,这种侵略性视角适合表现张力;而85mm镜头则像隔着咖啡馆玻璃观察,连模特放松时的小动作都变得优雅,拍摄建筑群时,35mm镜头能保留街道环境,换成70-200mm长焦压缩空间后,远处楼宇的玻璃幕墙会突然"贴"到近景的梧桐树上,制造超现实的叠层效果。


 RaindropSparkle
 RaindropSparkl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