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摄影培训机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光圈决定画面虚实层次
为什么同一场景下,有人拍出奶油般虚化的背景,有人却得到前后都清晰的照片?关键在于光圈叶片开合的大小,当使用f/1.8大光圈拍摄人像时,焦点落在睫毛上,背后的树影会融化成斑斓色块;而用f/11小光圈拍摄集体照时,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的脸都能清晰呈现,这就像调节水龙头——开得越大(光圈值越小),水流(进光量)越猛,但能清晰呈现的范围(景深)就越窄。
快门速度凝固动态或制造拖影
拍摄奔跑的宠物时,1/1000秒的快门能定格飞溅的水花,但若改用1/30秒拍摄瀑布,水流会变成丝绸般的白色轨迹,有个学员曾在游乐场尝试拍摄旋转木马:用高速快门凝固了孩子大笑的瞬间,却丢失了动感;后来改用慢门配合三脚架,旋转的彩灯拉出绚丽光轨,反而更显梦幻,快门速度是时间的剪刀,剪裁瞬间还是延展时间,全看你的选择。
白平衡影响照片的情绪温度
清晨拍摄的雪景发蓝怎么办?这源于相机误判色温,就像人眼在钨丝灯下看白纸会觉偏黄,相机也需要校准,某次外拍时,学员对着落日余晖中的银杏林直接按下快门,结果金叶子变成了病恹恹的灰绿色,后来手动设置5500K色温,画面立刻暖意融融,有趣的是,故意将色温调到7000K拍摄咖啡馆,冷色调反而突出了氤氲的热气,这种反常规操作往往能制造戏剧性。
构图引导观者的视觉动线
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一眼就看到重点?秘密藏在线条与空白里,拍摄长城时,让蜿蜒的墙沿从左下角延伸至右上角,观众的视线会不自觉跟随曲线移动,有个典型案例:学员拍摄菜市场时,最初把鱼摊摆在画面正中,显得呆板;后来改用三分法,让摊主杀鱼的动作落在交叉点,前景的鱼头形成引导线,杂乱的环境反而成了生动的叙事背景,好构图如同导游,牵着观者的眼睛去旅行。
后期处理是二次创作过程
直出党常说"真实最重要",但亚当斯当年在暗房叠放照片时,也会反复调整局部曝光,就像厨师不会生啃食材,RAW格式文件需要"烹饪",曾有位学员拍摄的故宫角楼过曝严重,通过拉回高光、提升阴影,不仅找回了瓦当细节,还意外发现檐角藏着只晒太阳的猫,适度后期不是造假,而是还原人眼看到的丰富层次——毕竟我们的瞳孔可比传感器智能多了。


 Wind清风客
 Wind清风客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