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摄影专业的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质感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出杂志大片,有人却像手机随手拍?关键在于参数组合,武汉高校摄影课上,老师会让学生用M档拍同一处校园雕塑:光圈开到f/2.8时,背景的梧桐树虚化成色块;收至f/11后,连树干纹理都清晰可见,有个学生固执地用自动ISO,结果夕阳下的图书馆窗户全白成一片——相机误判强光为过曝,反而压暗了主体,这就像煮汤时乱撒盐,机器永远不懂你想要的味道。
构图法则需要打破才有趣
某次江滩外拍,教授把三分法讲得口干舌燥,却有个女生故意把长江大桥怼到画面正中央,令人意外的是,对称构图下桥墩的几何线条反而充满张力,武汉的摄影专业常强调:引导线不必非得是路沿,晴川阁的飞檐、东湖的栈桥曲线,甚至热干面摊升腾的蒸汽,都能成为视觉向导,九宫格像是炒菜用的量勺,但真正的大厨都懂得随手抓一把调料。
光影捕捉要抢在思考之前
昙华林的老巷子里,学生总爱追着完美光线等构图,有经验的老师会突然关掉LCD屏:"现在屋顶的光斑正在移动,你们数三秒就按快门!"结果大多数人拍到的,比精心调整的更有生命力,这很像过早摊主翻面面窝的时机——犹豫半秒,脆度就天差地别,武汉夏季的顶光其实很"毒",但有人硬是用教学楼玻璃幕墙的反光,给人像补出了金属质感的轮廓。
后期处理不是遮羞布
某次作业展上,一组洪山广场的鸽子照片引发争论,过度锐化的羽毛像钢丝,而只做基础曝光的作品反而能看到绒毛的层次,本地摄影师有个比喻:调色就像热干面里的芝麻酱,放太少干涩,放太多糊嘴,有个实战技巧很实用——修图前先把照片转黑白,如果明暗关系依然成立,这张片子才算真正"立得住"。
设备选择应当量体裁衣
在武汉传媒学院的器材室,总能看到新生围着全画幅相机转,但去年毕业展获奖作品,有组是用2000块的二手微单拍的汉正街市井,老师演示过:拍楚河汉街的霓虹时,高端机的宽容度确实能拉回暗部,但小底相机迫使人走近拍摄,画面反而多了蒸笼的热气、商贩的皱纹,这提醒我们:买相机和买周黑鸭一样,整只装盒不如现挑锁骨肉实在。


 Moon月光曲
 Moon月光曲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