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光线是摄影的第一道门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得通透,有人却灰蒙蒙?问题往往出在光线的理解上,清晨的侧光能让树叶的纹理跳跃出来,而正午的顶光却容易把人脸拍成"熊猫眼",试着在阳台摆个水杯:顺光拍摄时细节平淡,逆光时杯壁的水珠反而会发光,光线不是敌人,关键要找到它和主体的对话方式——就像炒菜得看火候,大火爆炒和小火慢炖出来的风味完全不同。
构图法则要用得恰到好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听说三分法、引导线,但为什么拍出来还是像证件照?有次在公园看见学员把荷花死死卡在九宫格交点上,背景的蜻蜓却被裁得只剩半只翅膀,构图不是数学公式,就像包饺子,褶子捏得太规整反而显得呆板,下次拍街头时,不妨先观察:流动的人群能否形成动态平衡?消防栓的红色能不能当视觉重锤?让规则服务你的表达,而不是被规则绑架。
快门速度藏着时间的魔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孩子总糊片?先别怪相机,1/125秒能定格奔跑的狗,但拍溅起的水花就得1/1000秒,有次拍瀑布,学员抱怨长曝光30秒后水流像棉花糖,完全没了力量感,这就像煮面条,三分钟爽脆,十分钟软烂,没有绝对标准,试试对着电风扇实验:从1/60秒的扇叶残影到1/2000秒的静止画面,你会看见时间被切片的过程。
后期修图要把握分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人调色像打翻了颜料罐?见过把晚霞修成荧光粉的案例,就像往清蒸鱼上浇巧克力酱,RAW格式给了我们12分的调整空间,但用到8分刚刚好,修图台上放着张阴天拍的古镇,拉高阴影后瓦片细节出来了,但再推曝光连雾霭都变成了灰霾,后期是给照片系领带,不是换脑袋——调整前先问自己:这张照片最初打动我的是什么?
培养摄影眼比升级设备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拿着顶级相机却总抱怨没东西可拍?试着用手机拍你每天路过的报亭,雨天积水里的倒影、玻璃反光中重叠的人影,这些都需要"看见"的能力,就像品茶师能喝出山泉水里的矿物味,摄影师要训练自己发现光影的韵律,明天开始,盯着办公室窗帘看十分钟——你会发现随着阳光移动,那些褶皱每天都在上演新的光影戏剧。


 Magic魔法梦
 Magic魔法梦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