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照片图片风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决定风景照片的质感
清晨五点的山顶总挤满三脚架,但真正让照片出彩的不是早起,而是看懂光线怎么爬过山脊,去年在黄山拍云海,我犯过典型错误——太阳刚露头就急着按快门,结果高光部分像被漂白过,后来发现等20分钟,让光线斜斜地切过云雾,层次感立刻不同,这就像煮溏心蛋,火候差十秒,蛋黄状态就两样,遇到大晴天别急着收工,试试用山峰当天然遮光板,能压暗前景突出光束的路径。
构图要服务风景的呼吸感
九宫格线框住的不该是风景,而是观看风景的节奏,在洱海边拍渔船时,起初我把船怼在右下交叉点,画面却死板得像证件照,后来退后三十米,让船变成细长的一道剪影,左边留出水面波纹的余白,突然就活了,记住山脉的轮廓线比实景更重要,遇到杂乱的树林,不妨蹲下用野草当前景虚化框——这和吃螃蟹先拆腿是一个道理,得找到撬动整体的支点。
设备参数必须对抗惯性
自动模式拍风景就像用美颜相机拍化石,相机根本不懂你要什么,去年在沙漠遇到个怪现象:明明肉眼可见的沙丘纹理,拍出来却像黄抹布,后来发现是测光被大面积亮沙欺骗,手动减两档曝光才救回来,黄昏拍海岸线时更要狠心,把ISO锁死在100,哪怕快门慢到1/30秒,海浪雾化效果?那不过是相机和三脚架的一场慢舞。
后期不是补救是翻译
见过有人把晚霞调成荧光粉,就像给红烧肉挤番茄酱,真正的后期是把相机没说完的话说完整:在青海湖原片灰蒙蒙时,只需在曲线工具里轻轻托起蓝色通道的暗部,那种冷冽的质感就浮出来了,记住阴影补光别超过+30,否则岩石会像塑料模型,有时候一张风景照的成败,就在HSL面板里黄色饱和度的小数点后一位。
拍风景最怕贪心,总想装下整座山反而丢了山的脾气,下次遇到绝佳视角,不妨先放下相机用肉眼框取景——毕竟最好的构图器,长在我们眉毛下面两厘米处。


 墨香浸润心灵
 墨香浸润心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