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学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摄影基础理论是根基
为什么有些照片明明构图工整,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很可能是因为忽略了曝光三要素的平衡,光圈、快门、ISO的配合就像炒菜时的火候——光圈是油温,快门是翻炒速度,ISO则是调料剂量,比如拍摄流水时,用1/4秒慢门能拉出丝绸质感,但若ISO过高,画面就会布满噪点,课堂上常让学生做"同一场景三种曝光"练习:固定ISO,仅调整光圈和快门,结果差异会让人恍然大悟。
光线运用决定画面灵魂
见过逆光人像脸部死黑的情况吗?这暴露了初学者对光线的迟钝,摄影本质是"用光作画",硬光像刀刻,柔光似水彩,外拍时遇到正午顶光,老手会让人物站到树荫下,用反光板补亮阴影;而新手可能直接开闪光灯,导致面部惨白,有个经典训练:在窗前用白纱帘柔化阳光,观察同一物品在直射光和漫射光下的质感差异——你会发现后者能让陶罐的釉面浮现细腻纹理。
后期处理不是造假手术
总有人质疑:"修过的照片还算摄影吗?"其实后期如同暗房时代的显影工艺,RAW文件就像生食材,需要调味,但过度饱和的"网红色调"确实值得警惕,就像浓妆掩盖了本真,教学生用曲线工具时,会要求他们先还原肉眼所见:比如夕阳场景,很多人会把橙色推到刺眼,其实只需在阴影加少许蓝,就能平衡暖调,好后期是让照片呼吸,不是窒息。
视觉语言需要刻意训练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能发现普通人忽略的角度?这源于长期的视觉词汇积累,就像作家要读万卷书,摄影师需要"吞噬"大量名作,布置的作业里有个有趣任务:连续三天拍摄同一电线杆——首日平视记录,次日趴着仰拍,最后用铁丝网当前景,交上来的作品往往让同学惊呼:"原来破电线杆也能有几何美感!"关键不在于器材,而是培养"摄影眼":把消防栓看成抽象雕塑,把雨洼当作天空镜片。
项目思维突破单张局限
单张佳作如同金句,但组照才是完整故事,很多学生困惑:"我拍了十张不错的街拍,怎么不成系列?"问题在于缺少主题线索,曾有个案例:学员拍菜市场总聚焦鲜艳果蔬,后来改为记录"摊主的手",结果皱纹里的葱屑、冻疮贴的胶布都成了动人细节,好专题像连环扣,每张照片既是独立作品,又是整体拼图,这要求拍摄前做减法——确定主线后,果断舍弃无关画面。


 Smart聪慧星
 Smart聪慧星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