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摄影需要准备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需要一台趁手的拍摄设备
别被"必须用专业相机"的说法唬住,手机摄像头能拍出好照片吗?当然可以——只要光线充足、构图合理,手机直出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完全够用,但如果你对画质、景深控制有更高要求,二手入门级单反或微单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尼康D3500搭配18-55mm套机镜头,3000元内就能满足日常拍摄,关键是要熟悉自己的设备:知道在逆光时开启动态D-Lighting功能,或是用点测光锁定人脸曝光,这些细节比盲目追求高端器材更重要。
理解光线是摄影的必修课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清晨拍出来比正午更有层次感?因为低角度的阳光能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试着在阳台摆个水杯,观察不同时段光线投射的影子变化——硬光会形成锋利的分界线,而阴天时柔和的漫反射则像给物体裹了层纱,室内拍摄时,台灯加白纸自制反光板就能消除人物下巴的阴影,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但未必需要昂贵的光具,学会"看见"现有光线才是关键。
构图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三分法、引导线、框架构图……这些规则就像炒菜时的盐,适量能提鲜,过量会齁嗓,拍摄街景时把地平线放在画面1/3处确实稳妥,但故意把主体怼在正中央,反而能制造压迫感,下次拍咖啡馆时,可以尝试把咖啡杯放在右下角留出大面积空白,或是让杯柄穿透整个画面形成对角线,别被规则束缚,但打破之前总得先知道规则长什么样——就像毕加索画牛前,可是把写实技法练得炉火纯青。
后期处理是照片的第二次创作
有人说"直出才是真本事",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可都在手工调色,用Lightroom拉个渐变滤镜还原过曝的天空,和用遮光板控制光比本质相同,处理RAW格式文件时,把高光压到-80会发现云层细节突然浮现,这种体验就像考古学家用毛刷扫开泥土露出陶纹,但别陷入过度修饰的陷阱,如果一张照片需要把饱和度拉到+100才好看,或许该反思拍摄时的光线选择,后期是弥补遗憾,不是创造幻觉。
培养持续拍摄的肌肉记忆
摄影像骑自行车,知道原理和能上路是两回事,设定每周主题任务:周一拍10种不同的影子,周三找5个三角形构图,周末尝试只用50mm定焦镜头,当你能不假思索地根据光线调整曝光补偿,或是预判行人走入构图点的瞬间按下快门,这些本能反应来自数百次失败后的手感积累,带着设备散步时,试着把眼前场景拆解成ISO、光圈、快门的参数组合——等到这些思考变成条件反射,技术就真正长在了你手上。


 Angel天使心
 Angel天使心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