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摄影摄像有关的专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出来像明信片,有人却像随手拍?关键在于对基础参数的掌控,光圈就像水龙头开关,开得越大(f/1.8),单位时间进光量越多,背景虚化越明显;但若在正午拍人像用大光圈,照片容易过曝,这时就需要像调节淋浴水温一样,同步把快门速度调快(如1/2000秒),或者降低ISO到100,上周帮朋友拍咖啡馆菜单,故意用f/4.0中等光圈,既让甜点整体清晰,又模糊了杂乱的背景——这种平衡需要反复拧镜头环找感觉。
构图绝不是简单套用九宫格,去年在西湖拍雷峰塔时,发现把塔放在右下交叉点,左侧留出水面倒影,比死板居中更有意境,但遇到南京路步行街的霓虹招牌,对角线构图反而让画面失去重心,有个诀窍:举起相机前先闭眼三秒,想象成画框里哪些元素会“打架”,上次拍儿童运动会,蹲下来用低角度把跑道线条作为引导线,终点线冲刺的孩子们自然成为视觉焦点,比站着俯拍生动十倍。
很多人以为后期能拯救一切,其实RAW格式就像生鲜食材,过度调味反而失真,处理洱海日出照片时,只拉亮阴影部分礁石细节,保留高光处云层的自然过渡,有个容易翻车的操作:锐化超过60会让头发丝变成钢丝,降噪开太高则像蒙了层油——这就像化妆,粉底太厚反而卡纹,建议养成“调完等半小时”的习惯,新鲜感消退后再检查,往往能发现不自然的局部。
真正考验水平的是突发场景,上个月暴雨天路过弄堂,看到老人撑油纸伞踩水洼,转身掏相机的两秒内就调整到快门优先(1/500秒定格水花)、ISO自动(阴天光线不足),这种本能来自平时训练:地铁上可以观察乘客的面部光影变化,买菜时琢磨果蔬摊的色彩搭配,好照片有时需要等——去年为了拍外滩游轮与飞鸟同框,在江边吹了三小时冷风,但比连拍两百张更有价值。


 Peace和平鸽
 Peace和平鸽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