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背景需要明确分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杂乱无章?往往是因为主体淹没在背景中,拍摄时,可以通过调整光圈(如f/2.8大光圈)虚化背景,或寻找明暗、色彩反差强烈的环境,例如拍摄人像时,若背景是深色树林,让模特穿亮色衣服;反之则选择暗调服装,就像舞台上打光聚焦主角,摄影也需要用技术手段"圈出"视觉重心。
画面元素要形成视觉引导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铁轨、河流、栏杆这些天然线条有何妙用?它们能像箭头一样把观众视线引向主体,尝试将引导线从画面角落延伸至中心,比如用斜向的楼梯扶手指向高处的人物,但要注意避免线条"打架"——两条强势线条交叉会分散注意力,就像同时听两个人讲故事,遇到这种情况,改变拍摄角度或裁剪构图就能化解矛盾。
负空间要敢于留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塞满元素的照片为何显得压抑?人眼需要呼吸空间,拍摄飞鸟时,在鸟飞行的方向预留1/3空白;人物侧脸特写则在视线前方留白,这类似书法中的"计白当黑",空白本身也是构图语言,但留白面积需要权衡:太空旷会显得主体渺小,太拥挤则失去意境,通过多次调整主体位置,找到最舒适的平衡点。
打破常规需要合理依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构图被说烂了,何时能打破它?当主体本身具有强烈动势时——比如运动员腾空的瞬间,把人物放在画面边缘反而能强化运动张力,就像篮球比赛中,球员起跳投篮时身体会自然前倾,这时遵循"头部顶格"的非常规构图,比死守三分线更符合视觉逻辑,但要注意,非常规构图必须服务于内容表达,否则就成了为打破而打破的炫技。
色彩与质感要参与叙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强调"质感"?粗糙的树皮与光滑的金属并置时,即使不用任何线条引导,材质对比本身就会讲故事,拍摄静物时,试着让湿润的水果接触干燥的陶碗,水珠在碗沿形成的半圆形轨迹,比任何摆拍都生动,这就像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好照片也需要调动视觉的"味蕾"。


 RaindropSparkle
 RaindropSparkl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