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引导线强化视觉纵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走廊的栏杆、桥梁的钢索、甚至地砖的缝隙都能成为天然引导线,去年在苏州博物馆拍摄时,我发现贝聿铭设计的片石假山倒映在水池里,水面波纹与建筑轮廓形成放射状线条,立刻蹲低用16mm广角镜头贴近水面,这种构图要诀在于让线条从画面四角向主体汇聚,像拉开舞台帷幕般把观众视线引向中央,但要注意控制畸变——过度拉伸的线条会让建筑失去原本比例,这时不妨后退几步,给画面边缘留出呼吸空间。
框景构图制造画中画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宫的拱门为什么总挤满拍照游客?因为门洞本身就是现成的取景框,上个月在徽州拍马头墙时,我特意寻找祠堂的六边形漏窗,透过窗格拍摄远处层叠的屋檐,窗棂的木质纹理成了前景装饰,这种手法类似用相框装裱油画,关键在于框与景的比例:框太大会失去焦点,太小则显得局促,遇到现代玻璃幕墙建筑时,可以尝试用钢架结构的几何阴影作框,能拍出赛博朋克式的未来感。
捕捉材质对比唤醒触觉联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最动人的不是轮廓,而是花岗岩与黄铜门把手的质感碰撞,拍摄时我总在清晨斜射光下贴近墙面,让粗糙的石材纹理与光滑的玻璃幕形成明暗反差,这就像吃火锅时毛肚配冰啤,强烈的质地对比能激活观众的感官记忆,遇到全玻璃的现代建筑怎么办?试试在雨天拍摄,水珠在幕墙上划出的痕迹,会比晴天直射的光斑更有层次。
倒影运用打破常规视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围着水池转?去年在重庆来福士广场,我蹲在刚下过雨的广场上,用手机就能拍出两栋摩天楼在积水中的完整倒影,这种构图要避开正午顶光,选择日出后两小时或日落前的黄金时段,此时光线角度能让倒影更清晰,遇到没有自然水洼的情况,随身带瓶矿泉水倒在地上,也能临时制造镜面效果,但要注意控制倒影与实体的比例,通常让分界线处于画面下1/3处最协调。
留白处理赋予建筑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苏州园林时,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把亭台楼阁塞满画面,实际上粉墙上的树影、飞檐外的天空,这些"空白"才是中式美学的精髓,上周拍拙政园,我特意等一片云飘到建筑上方才按下快门,云朵的流动感中和了歇山顶的沉重,现代建筑同样适用这个法则——东京晴空塔在雾天拍摄时,朦胧的顶部反而比晴空万里时更有意境,留白不是空缺,而是给观者想象铺设的跑道。


 Joy欢乐颂
 Joy欢乐颂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