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m镜头如何驯服野生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金丝猴在枝头啃野果时,你离它至少二十米开外——这就是300mm镜头存在的意义,去年在秦岭拍摄川金丝猴,我蹲守三小时才等到阳光穿透林隙的瞬间,此时f/4光圈全开配合1/2000秒快门,把猴王咀嚼时飞溅的果浆凝固成金色琥珀,要注意的是,这类长焦镜头就像高倍望远镜,连呼吸都会让画面颤抖,必须搭配三脚架或独脚架使用,有个新手曾问我为什么拍出来的猴脸总像抹了油,其实是忽略了空气湿度对长焦成像的雾化效应,这时UV镜反而成了画质杀手。
体育摄影师怎样榨干300mm的潜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少年足球赛时,我发现300mm镜头像根精准的钓竿——能把守门员扑救时绷直的小腿肌肉"钓"到取景框里,但体育摄影最要命的是对焦速度,某次拍摄羽毛球比赛,连续二十张照片里选手的球拍都是虚影,后来才明白单次对焦模式根本追不上时速300公里的杀球,换成伺服对焦后,配合机身连拍就像用渔网兜鱼,成功率立刻翻倍,有个反常识的技巧:在阴天拍摄时,适当降低ISO反而能保留更多动态细节,这和雨天开车要减速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拍月亮总像烧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秋夜朋友圈的月亮照总在比拼谁更像芝麻烧饼,问题往往出在错误使用300mm镜头,去年用150-600mm变焦镜头拍月食,发现300mm端拍到的月球只有黄豆大小,必须后期裁剪才能看清环形山,后来改用全画幅机身搭配300mm定焦,月亮终于有了凹凸质感,关键是要像煮粥那样掌握火候:快门速度不能低于1/500秒,否则地球自转会让月亮"糊锅";光圈缩到f/8才能保证边缘锐度,这和用小火慢炖汤底异曲同工。
300mm镜头在城市里能拍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以为长焦镜头只能打鸟?去年在上海陆家嘴发现个有趣玩法:用300mm镜头"折叠"空间,让东方明珠的球体仿佛悬在老弄堂的晾衣杆上,这种压缩效应就像把三公里距离捏成三厘米,但要注意玻璃幕墙的反光会像调皮鬼一样钻进画面,有个雨天我蹲在天桥拍车流,发现雨滴在长焦镜头里变成了漂浮的钻石——这是300mm特有的空间筛选能力,它能把城市里混乱的元素重新编码,就像用吸管只喝奶茶里的珍珠。
手持300mm镜头怎样不抖成筛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端300mm镜头像扛着迫击炮,其实防抖有门道,去年在青海湖拍斑头雁,发现单反取景器里的画面总在跳踢踏舞,后来学会用左手托住镜头根部当支点,右肘抵住肋骨形成三角固定,呼吸节奏控制在两次快门之间,这招如同端稳满满的热汤碗——既不能绷太紧也不能太松懈,有个反直觉的发现:开启镜头防抖时如果上三脚架,反而会引发系统误判产生微颤,这和穿着雨靴烤火同样荒谬。


 RaindropSparkle
 RaindropSparkl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