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线是摄影的隐形画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五点的湖边,水雾还未散尽,阳光斜射时会在芦苇丛中拉出细长的金色线条——这就是光线的魔法,许多初学者总抱怨相机不够好,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变量:光线角度,逆光拍摄花瓣时,叶脉会透出琥珀色的经络;正午顶光下拍人像,鼻影会像刀刻般生硬,试着在阴天拍摄静物,柔光箱般的云层能让瓷器表面的反光变得温润,相机只是记录工具,真正作画的是不同时刻的光。
构图法则为何需要被打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则是教科书里的黄金定律,但刻意对准网格线反而会让照片失去呼吸感,拍摄街头时,故意把人物放在画面最边缘,留出大面积的斑驳墙面,那种失衡反而能传递孤独的情绪,就像做饭时盐放多了可以加糖调和,当主体过于居中时,不妨用前景的树枝破开呆板的对称,去年在古镇拍戏台,我退到柱子后方用雕花做框架,台上演员的脸反而因遮挡变得更引人探究。
快门速度怎样冻结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蜂鸟振翅每秒可达80次,用1/2000秒快门才能凝固它翅膀上的露珠,但拍摄溪流时,故意降到1/15秒,水流就会变成丝绸,这就像炒青菜,大火快炒能保住鲜脆,小火慢炖则转化质地,雨天拍车窗,1/125秒能冻住雨滴的菱形切面,而1/30秒会让它们拉长成银色丝线,关键要明白:你想呈现的是瞬间的爆发力,还是时间的流动感?
后期处理该不该还原真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坚持直出照片才纯粹,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早就用遮挡法调整影调,去年拍沙漠日出,原片灰蒙蒙像没睡醒,适当加重橙色调后,沙丘终于有了我在现场感受到的灼热温度,这好比炖汤时撇去浮沫,后期只是剔除干扰元素,但要注意度——把晚霞调成荧光粉就过头了,就像往清蒸鱼上浇番茄酱,真正的诀窍是:调整时闭上眼睛回想当时的氛围,比对着屏幕参数更重要。
设备限制如何激发创造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有50mm定焦镜头时,反而会逼着你用脚步丈量构图,去年在茶山遇到暴雨,专业相机收进包里,用手机隔着挂满雨滴的玻璃拍采茶人,朦胧感竟比清晰画面更有诗意,这像极了家里只剩鸡蛋和剩饭时,反而能炒出意想不到的美味,画质不够?试着把照片转为黑白,噪点会变成胶片颗粒感,最好的相机,永远是你此刻手上的那一台。


 Shine闪星
 Shine闪星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