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摄影需要把握最佳花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初,樱花从初绽到满开只有7-10天窗口期,去年在玉渊潭拍摄时,我提前三天蹲点发现:树冠顶部的花苞刚露粉白,中段已展开五成花瓣,而低处背阴的枝条才冒出青芽,这种立体差异要求摄影师像等火车进站般卡准时间——太早拍不到"樱吹雪"的层次,太晚又容易遇到风雨天,建议用长焦镜头对准单株记录花苞变化,当中间枝条达到七分开时,就是整片林子最上镜的黄金48小时。
逆光拍摄能唤醒花瓣的经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抱怨樱花照片总像蒙着灰雾,其实是顺光拍摄时花瓣重叠形成的视觉陷阱,尝试在日出后两小时侧逆光拍摄,阳光会像透视仪般照透薄瓣,让每片花瓣的脉络清晰如叶脉标本,去年在无锡鼋头渚,我特意等到上午九点阳光斜穿树隙,用点测光对准最亮的花瓣,暗部自动压暗后,背景的游客群自然虚化成色块,记得随身带块反光板,给背光的粉色花蕊补点暖调,效果堪比给素颜美人打了柔光。
疏密构图要借鉴水墨留白
樱花林最容易拍成杂乱无章的粉色棉花糖,有次在武汉大学教五楼顶俯拍,发现画面下部三分之一的枝干完全被花朵淹没,后来改用70-200mm镜头截取局部,让两三枝花斜穿对角线,其余空间留给青空——就像齐白石画虾,留白处反而让人想象满池春水,遇到阴天时不妨反其道而行,用满构图拍摄沾雨的低垂花枝,密集恐惧症在这里能转化成暴雨般的视觉冲击。
夜间樱花需要人造星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赏夜樱时手机总拍出恐怖片效果?问题出在依赖现场灯光,去年在东京目黑川,我把LED补光灯裹上橙色滤纸藏在树干后,模拟出落日余晖的温暖基调,关键要控制光比:主灯亮度调到比环境灯高1.5档,这样既能勾勒樱花轮廓,又不会让背景死黑,若遇到打光过猛的景区,干脆用慢门拍摄游船光轨,让樱花成为流动光影中的定海神针。
落樱场景要预判风的轨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樱吹雪"最难的不是对焦,而是猜风从哪个方向来,在京都哲学之道守候时,我发现每阵风来袭前,水面会先泛起鱼鳞状的波纹,提前将相机设为高速连拍,对准波纹扩散方向的花枝,等风掠过时能抓到花瓣螺旋下落的轨迹,地面落英也别急着清扫,用广角镜头贴近拍摄,让前景清晰的花尸与远处朦胧的花树形成生死对话,这种对比比单纯特写更有后劲。


 MoonbeamGrace
 MoonbeamGrac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