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摄影照相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你的证件照总像通缉犯
每次去街角照相馆拍证件照,拿到手的照片总让人怀疑是不是得罪了摄影师,其实问题往往出在基础光线上——头顶的LED灯管直愣愣打下来,眼窝和法令纹的阴影活像刑侦剧里的嫌犯特写,建议主动要求调整光源位置,让灯光从45度角斜打过来,如果店家坚持用顶光,不妨自带反光板(甚至A4纸也行)垫在下巴下方,阴影立刻柔和三分。
全家福里的奶奶为什么总是虚的
逢年过节的全家福拍摄现场,总会出现"奶奶眨眼了""孩子扭头了"的循环悲剧,多数照相馆还在用单次对焦模式,当快门按下瞬间前排有人移动,相机就会固执地锁定错误焦点,下次可以提醒摄影师改用"伺服对焦"模式(佳能叫AI SERVO,尼康称AF-C),这种模式会持续追踪移动对象,实在不行就学老摄影师土办法——让所有人先闭眼,数到三同时睁眼,比反复重拍省事得多。
影楼修图师为何酷爱阿宝色
走进任何一家平价照相馆,修图电脑屏幕都泛着诡异的蓝紫色,这是修图师在长期对抗偏黄肤色中形成的职业病,他们习惯把HSL调色板里的橙色饱和度拉满、明度调高,最后得到像水果糖纸般的肤色,其实可以要求查看原始格式文件(虽然多数店家会推脱),或者自带参考样片指明要自然肤色,有个冷知识:皮肤在照片中保留适量黄色反而更显健康,就像煮溏心蛋需要控制火候。
儿童摄影道具为何万年不变
旋转木马、塑料南瓜车、劣质翅膀...这些道具从90年代沿用至今不是没有原因,快速换装拍摄能压缩成本,但成片总带着流水线感,不妨试试"反季节拍摄"——夏天要求圣诞主题,冬天拍沙滩戏水,通常能调动摄影师库存里的冷门道具,曾有家长自带放大镜和昆虫标本,拍出自然博物馆风格的成长照,比千篇一律的公主裙有意思得多,好的道具应该像调味料,存在感太强就喧宾夺主了。
为什么写真集的你总不像本人
影楼喜欢用24-70mm镜头拍半身照,这个焦段在近距离会产生轻微畸变,就像照哈哈镜,更麻烦的是他们的修图流程:先液化瘦脸,接着锐化五官,最后整体磨皮,三层工序下来亲妈都认不出,建议拍摄前用手机自拍视频观察自己最自然的表情角度,要求摄影师优先采用85mm以上焦段,修图时重点保留鼻梁光影、嘴角纹路这些"人脸密码",毕竟识别度比所谓的完美更重要。


 幽径独赏芬芳
 幽径独赏芬芳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