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温暖,傍晚却显得忧郁?关键在于光线角度和色温,正午的顶光会在人脸投下生硬阴影,这时可以尝试让模特抬头承接光线,或寻找树荫形成柔光罩,逆光拍摄时,头发丝会变成金线,但主体容易欠曝——此时打开点测光对准面部,再降低1档曝光补偿,就能得到发光的轮廓与清晰的人脸,阴天的漫反射光像棉花糖,最适合拍奶油质感的静物。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主体塞在正中央就像用大喇叭喊话,直白但乏味,试试三分法:将地平线放在上1/3处能让天空更有呼吸感,而把眼睛对准交叉点则让肖像活起来,遇到复杂的街景时,寻找框架式构图——比如用拱门圈住远处的钟楼,观众的视线自然会被引导,但别被规则捆住手脚,倾斜的荷兰角能制造不安,满屏的对称则带来神圣感,关键是你想传递什么情绪。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1000秒能凝固蜂鸟振翅,1/15秒却让瀑布变成丝绸,拍奔跑的宠物时,快门低于1/500秒容易糊片,但故意放慢到1/60秒配合追焦,背景的拖影反而强调动感,夜晚手持拍摄就像走钢丝,安全快门是焦距倒数——用50mm镜头就别低于1/50秒,否则就得找栏杆当临时三脚架,想拍车灯轨迹?用快门优先模式,设置2秒曝光,记得关闭防抖避免机身震动。
后期是作品的二次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直出才是真实,但暗房时代就有遮挡加光,拉亮阴影不是造假,而是还原人眼看到的层次——就像掀开舞台幕布,调色时,青橙色调适合街头,但莫兰迪灰更配古典建筑,切记别在单一通道里狂拉饱和度,那样会像打翻颜料罐,用局部调整画笔给眼神光加20%曝光,人物瞬间就有了灵魂,最后问问自己:这张照片需要黑白吗?有时抽离色彩反而让构图更锋利。
器材是工具而非枷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全画幅的虚化固然迷人,但手机也能靠贴近主体获得浅景深,长焦镜头压缩空间感的同时,也会让背景的雪山紧贴人物——这种“作弊”效果广角镜头永远做不到,微距摄影揭示的露珠宇宙,本质上和天文望远镜探索星空异曲同工,当纠结设备时,不妨学街头大师用35mm定焦:限制反而激发创造力,就像诗人戴着镣铐跳舞。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