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握持姿势决定画面稳定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总有人抱怨照片模糊?问题往往出在握相机的方式上,试试用左手托住镜头底部而非机身,右手轻握把手指自然搭在快门键,手肘内收贴近肋骨——这个姿势能有效减少手臂悬空带来的抖动,观察公园里拍鸟的老法师们,他们常把相机架在膝盖或树干上,其实就是利用支撑物模拟三脚架原理,按快门的瞬间要像轻捏气球般缓释力道,而非猛地戳下去。
光圈大小控制着故事的讲述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f/1.8和f/16的区别,好比用聚光灯照射主角与打开整个剧场顶灯,拍摄咖啡馆里阅读的人时,大光圈能让咖啡杯虚化成色块,书页上的文字却纤毫毕现;而拍摄集体合照时若用大光圈,后排人的脸就会像隔了毛玻璃,有个矛盾现象:虽然大光圈能获得更多进光量,但过分追求浅景深反而会让食物摄影失去质感——草莓籽的清晰度有时比虚化背景更重要。
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开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瀑布拉丝效果需要1/4秒慢门,但手持拍摄时这个速度必然糊片,这时候可以找栏杆做临时支架,或者启用相机的2秒延时自拍功能避免按快门时的震动,有趣的是,拍摄飞鸟时1/1000秒能冻结翅膀,但用1/250秒反而能拍出更具动感的模糊翼尖,就像炒菜时火候的把握,关键不在于绝对快慢,而在于你想要呈现怎样的"口感"。
构图需要打破完美对称的执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把主体放在正中间?试试想象画面被井字格分割,将兴趣点放在交叉线上,拍摄儿童时,在其视线方向留出空间会比居中构图更有故事感,但要注意,三分法不是铁律——当拍摄倒影主题时,强行偏移对称轴反而会破坏镜面美感,下次拍夕阳时,不妨先拍一张常规构图,然后故意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5处,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云层层次。
白平衡错误能制造特殊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动白平衡拍雪景总发灰?手动设置到"阴天"模式反而能还原肉眼看到的暖调,但有时候"错误"也是创作工具:用荧光灯白平衡拍黄昏,会得到冷紫色的魔幻天空;拍深夜路灯时故意设置高色温,光晕会泛出电影感的橙红,这就像煮红茶时加柠檬会变淡,但有人就偏爱这种明亮的酸涩感。


 Rain雨之灵
 Rain雨之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