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先于镜头发现画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举起相机前,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直接用取景框"扫描"场景,真正有效的构图始于裸眼观察——试着闭上一只眼,用手比划成方框模拟画幅,上周拍摄老街早点摊时,我蹲在蒸笼腾起的热气后方三米处,突然发现逆光中顾客伸向食物的手臂与竹制蒸笼的竖线形成了天然引导线,这个发现过程往往需要5-10秒的专注凝视,就像在杂乱的抽屉里寻找特定钥匙,必须暂时屏蔽色彩和内容的干扰,仅观察形状的排列组合。
双脚比变焦环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数码相机的变焦功能让很多人患上"原地构图症",去年在茶卡盐湖拍摄时,我亲眼见到三个摄影师站在同一位置用不同焦段拍几乎相同的画面,其实向前走三大步,盐层裂纹会突然从背景干扰变成前景韵律;蹲下让水面倒影占据画面上半部,天空之镜的魔幻感立刻翻倍,变焦改变的是透视压缩效果,而位移才能重构空间关系,当觉得画面平淡时,不妨绕着主体走个半圆,某个角度必然藏着惊喜。
减法比加法更需要勇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手常把构图理解为"往画面塞元素",就像做菜拼命加调料,上个月指导学员拍城市夜景时,有位坚持要在天际线前景加入路灯、行人、广告牌三重元素,当我强制他只保留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的晚霞,画面反而有了呼吸感,尝试用身体遮挡法:举起左手慢慢掠过取景区域,当某个局部被遮住后画面反而更突出时,就该果断舍弃它,这类似整理衣柜,留下三件精品比堆二十件普通单品更有冲击力。
等待比快门次数更珍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黄山拍云雾时,同行的年轻人十分钟按了六十次快门,最后全是雷同的废片,我守着三脚架两小时,直到山风把云海撕开一道裂缝,黛色山脊突然像龙脊般浮现在乳白色云浪中——这才是决定性瞬间,构图不仅是空间安排,更是时间选择,就像钓鱼,抛竿后的静候往往比频繁收线更有收获,下次遇到"好像差点什么"的场景,不妨放下相机点支烟,或许下一秒就有飞鸟入画,或是光线突然穿透云层。
后期是构图的延续而非补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把裁剪工具当作构图失败的创可贴,但真正有效的二次构图,应该像雕塑家处理大理石胚——在拍摄时就有意识地预留调整空间,去年拍的一组码头工人肖像,故意在人物视线方向留出1.5倍空白,后期根据印刷画幅比例灵活调整,这类似于写文章先打腹稿,虽然最终呈现可能删改,但核心结构早已确立,能通过移动机位解决的构图问题,不要依赖后期裁剪。


 Charm魅力者
 Charm魅力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