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部的故事动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光圈像水龙头一样控制光线
拧开水龙头时,水流大小取决于阀门开合程度——这和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原理完全一致,上周拍摄校园运动会时,小张发现阴天拍出的照片总像蒙了层灰雾,我让他把f/4的光圈调到f/2.8,画面瞬间像被阳光重新吻过,但要注意,就像大口径水管会加快水池注满速度,大光圈虽然能提升亮度,也会让背景虚化过度,比如拍集体照时若用f/1.8,后排同学的脸可能就和背景树叶糊成一片了。
快门速度是捕捉时间的魔法杖
还记得老李拍篮球赛那次吗?1/500秒的快门把运动员腾空的球鞋纹路都冻住了,而1/30秒拍摄的流水却像丝绸般绵延,这就像快速翻动连环画能看到清晰动作,放慢翻页速度则变成流动的动画,但手持拍摄时千万别学小王,他非要用1/15秒拍晨跑,结果照片里的学长愣是长出了三头六臂——低于安全快门时,防抖功能也救不了"帕金森式"抖动。
ISO感光度是夜拍的隐形翅膀
深夜拍天文主题那回,小敏把ISO调到6400才拍到银河,代价是照片出现了类似老电视雪花的噪点,这就像在昏暗房间拼命瞪大眼睛:虽然能看到东西,但眼球会酸涩发胀(画质劣化),现代相机就像配备夜视仪的猫头鹰,ISO3200以下基本能保持画面干净,关键要记住:提高ISO永远是最后手段,就像先尝试开灯(补光)再考虑戴夜视仪(高感)。
构图三分法藏着视觉心理学
为什么部长总强调把人物眼睛放在九宫格上交叉点?去年校刊封面那张获奖照片就是实证——当模特右眼对准右上黄金点时,所有读者都会不自觉被那双眼睛"拽"进画面,这类似于我们看人脸时本能会先寻找视线的落点,但千万别像新生小林那样死板,他拍秋景时硬要把地平线卡在下面1/3线,结果照片上半截天空留白多得能塞下三架飞机,记住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就像写诗押韵也可以偶尔跳脱。
白平衡是光线的情绪翻译官
上周外拍遇到的难题特别典型:夕阳下拍的白衬衫在照片里泛着诡异的橘红,这就像戴着墨镜看世界,所有颜色都会染上镜片色调,手动设置5500K色温后,衣服终于恢复本白色,但有趣的是,后来我们故意保留暖调拍摄食堂烟火气,汉堡的焦糖色反而让人更有食欲,这就引出一个灵魂拷问:到底该忠实还原色彩,还是用色温来讲故事?答案在拍摄意图里,就像画家选择用冷调还是暖调颜料。


 Angel天使心
 Angel天使心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