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三分法构建视觉焦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想象把画面横竖各切两刀,分成九宫格,四个交叉点就是黄金位置——比如拍落日时,把太阳卡在右上交叉点,留出左侧给晚霞的渐变色,但有人会问:"非要死守这个规则吗?"去年我在青海拍盐湖,故意把地平线压到最下1/5处,让倒影占据大面,反而强化了天空的压迫感,规则像炒菜的盐,用对了提鲜,用多了齁嗓子。
为什么欠曝比过曝更保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屏幕在阳光下常会骗人,以为曝光正好,回家电脑一看全白了,这就像煮泡面,水加少了还能补救,汤多了味道必然寡淡,拍雪景时我习惯减0.7档曝光,雪花的纹理就能从死白里跳出来,不过遇到光比大的场景,比如逆光人像,就得打开直方图盯着右端,别让高光像破洞的袜子一样拉不回来。
长焦镜头如何制造空间压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70-200mm拍街景时,远处的大楼会突然"贴"到行人背后,这种魔术般的错觉叫透视压缩,去年在重庆拍轻轨穿楼,200mm端让列车和居民楼的空调机几乎鼻尖碰鼻尖,但新手常犯的错是站太近——就像用望远镜看贴在眼前的手指,反而失去层次感,后退三步用长焦,比怼着脸拍更有戏剧性。
怎样用慢门拍出风的形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溪流用1/4秒快门,水流就化成了丝绸,但拍摇曳的野花时,为什么总糊成一片?这里有个矛盾:既要足够慢让风显形,又不能慢到失去主体,我的经验是,选单株植物用1/15秒,像熬粥时盯着火候,既要米粒开花又不能煮烂,去年在坝上草原,用这个速度拍出格桑花摇曳的弧线,背景的山峦反而因云层移动显得更立体。
后期调色如何避免塑料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饱和度拉满的假蓝天吧?像儿童用蜡笔画出来的,调色温时,我会参照记忆中的真实场景——小时候巷口傍晚的暖黄,是带着油烟味的,不是单纯的色轮数值,处理人像肤色时,动橙色明度比直接提亮度更自然,就像炖肉时小火慢煨比大火收汁更入味,去年修一张茶馆照片,在阴影里偷偷加了点青,老茶客的皱纹立刻有了岁月包浆的光泽。


 Sunny心晴
 Sunny心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