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速度决定画面动态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拍摄奔跑的宠物总会糊成一片?问题往往出在快门速度上,当快门低于1/250秒时,快速移动的物体就像被涂了层虚影,去年给校运动会拍跳高选手时,起初用1/125秒拍摄,运动员的腿部完全模糊;调整到1/1000秒后,连扬起的沙粒都清晰可见,但要注意,高速快门会减少进光量,就像快速开关的水龙头,需要配合调高ISO或开大光圈来平衡曝光。
光圈大小影响景深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集体照时前排清晰后排模糊的尴尬怎么破?这其实是光圈开太大的"副作用",f/1.8的大光圈虽然能营造梦幻虚化,但景深可能薄得像张纸,上学期实训课拍摄静物,用f/16小光圈时,从前景的咖啡杯到背景的书架全部锐利,而改用f/2.8后,杯子把手后的部分就开始融化在虚焦里,光圈数值越小,开口反而越大,就像教室窗户开得越宽,能同时看清黑板和后排同学的概率就越低。
白平衡调节还原真实色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在荧光灯下拍出的皮肤总像中毒发青?这是白平衡在捣鬼,就像人眼会自动适应不同光源,相机也需要校准,去年拍摄烘焙课作品时,用自动白平衡拍出的蛋糕在日光灯下泛蓝,手动设置为"荧光灯"模式后,奶油立刻恢复了温暖的米黄色,有个小技巧:对着纯白餐巾纸做自定义白平衡,比预设模式更精准,相当于给相机戴了副"色彩矫正眼镜"。
构图引导线提升视觉冲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样的场景为什么别人拍的更有张力?秘密藏在看不见的线条里,校园林荫道的实训中,把水泥路沿作为对角线构图时,照片突然有了纵深感;而横平竖直的拍法,画面就像被钉死的标本,最经典的例子是图书馆旋转楼梯——用螺旋线构图时,栏杆的曲线会像磁铁一样吸住观众视线,下次拍摄前不妨自问:画面里有没有铁轨、栏杆或阴影形成的天然引导线?它们就像隐形的箭头,能带着观众的眼睛去旅行。
焦距选择改变叙事视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广角镜头拍人像为什么容易变形?这好比用门缝看人,50mm标准镜头最接近人眼视角,而24mm广角会让靠近镜头的鼻子膨胀得像气球,200mm长焦则会把背景压缩成纸片,去年拍摄校园建筑时,用16mm镜头仰拍的教学楼产生了戏剧性的透视变形,而换成85mm镜头从百米外平视,建筑又恢复了庄重的比例,焦距不仅是取景范围的标尺,更是控制透视关系的隐形推手。


 SnowflakeWonder
 SnowflakeWond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