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技巧

摄影中国投稿难度大吗,摄影中国投稿难度解析,流程、要求与通过率全指南

摄影中国投稿的竞争环境有多激烈?翻开《摄影中国》往期作品,会发现每期入选的片子不足投稿总量的5%,就像早高峰挤地铁,你得在一堆相似的构图和题材中脱颖而出,去年冬…

摄影中国投稿的竞争环境有多激烈?

摄影中国投稿的竞争环境有多激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开《摄影中国》往期作品,会发现每期入选的片子不足投稿总量的5%,就像早高峰挤地铁,你得在一堆相似的构图和题材中脱颖而出,去年冬季征稿时,仅"雪景人文"主题就收到超过2000组作品,但最终刊载的只有8组,我曾连续三个月投稿城市建筑专题,直到第四个月调整了拍摄视角——用无人机低空仰拍写字楼玻璃幕墙,才让编辑在密密麻麻的文件夹里多停留了三秒。

编辑团队的审美偏好是否难以捉摸?

编辑团队的审美偏好是否难以捉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就像给米其林评委端上一盘辣子鸡,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今天想尝传统口味还是创新做法,观察近三年获奖作品会发现,纪实类更看重故事性而非技术完美,比如那组用手机拍摄的《夜市修表匠》反而击败了专业设备作品,但风光类却对焦外成像和色彩过渡极为苛刻,有投稿者用价值30万的设备拍雪山,却因云层细节处理不到位被拒,建议吃透杂志栏目设置,生活版块就千万别交商业静物。

技术参数是否成为隐形门槛?

技术参数是否成为隐形门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虽然征稿启事写着"设备不限",但实际选片时,编辑放大到100%查看噪点的动作出卖了真相,就像参加自行车赛声称不限制车型,结果发现冠军都骑着碳纤维公路车,我的摄友用残幅相机拍茶马古道,投稿五次未中,后来发现同场景的中画幅作品直接上了封面,不过也有例外,去年一组用胶片拍摄的《老茶馆》因独特的颗粒感获特别推荐,这提醒我们:参数是武器,但关键看你怎么用。

投稿时机如何影响通过率?

投稿时机如何影响通过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杂志社的选片节奏像极了潮汐,月初刚清空投稿池时机会最大,截稿前三天则像末班车般拥挤,有次我拍完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当晚立即投稿,比那些等修完所有照片的竞争者早了半个月,结果这组带着夏日灼热感的原片反而入选,另外要避开热门题材扎堆期,比如春节前后收"年味"专题,但清明时节的"传统祭祀"类投稿量会骤减三分之二,这时候交片更容易被看见。

后期处理的尺度该如何把握?

后期处理的尺度该如何把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就像化妆,素颜参赛太冒险,浓妆艳抹又违规,去年有组《梯田光影》因云彩合成被取消资格,但同期获奖的《渔港晨雾》却坦承用堆栈技术强化了雾气流动,关键要守住"可识别"底线,比如调整色温可以,替换天空不行;局部提亮允许,凭空添加飞鸟就犯规,我的经验是:保存RAW原片备查,后期步骤不超过七项,动过"手术"的地方最好在投稿备注里写明。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