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名字反推拍摄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看到《午夜蓝调》这样的作品名时,不妨先忽略画面内容,这个名字本身就在暗示:摄影师可能用长时间曝光捕捉城市霓虹,或是刻意让白平衡偏冷,曾有位学员拍出模糊的雨夜街景,原想命名为《下班路上》,后来改为《玻璃上的银河》——前者是记录,后者却让观众自动脑补雨滴拖曳的光轨,名字与画面的化学反应,往往比技术参数更早传递创作动机。
具象命名如何制造意外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十平方米的冰川》实际拍摄的是阳光下的碎玻璃渣,这种命名像魔术师的障眼法,具体物件+抽象环境的组合,能强行打开观众的联想开关,就像把生锈铁门特写命名为《青铜时代》,金属纹理突然就有了历史厚重感,关键要找到画面中占比不足5%却最具质感的元素,用名字给它"升格"——这比后期加滤镜有效得多。
留白式命名的风险控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题#37》这种偷懒命名会浪费好作品,但《光与尘》的极简命名反而成立,因为画面本身有强烈冲突:丁达尔现象中的飞絮像微型星云,测试留白命名有个土办法:把名字念给完全不懂摄影的人听,如果他们反问"然后呢?",说明信息量不足,就像端上一盘开水白菜,总得让人闻见高汤香。
何时该打破语法常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意把《她与海》写成《海与她》,视觉重心就会从人像转向波涛,有位渔民摄影师拍渔网特写,原名《收获》平平无奇,改成《45公斤的虚空》后,网眼间的海水突然有了重量感,这种非常规语法像打乱积木顺序,能让静态照片产生动态错觉,但要注意避免《枯枝·寂·冬至》这类堆砌词藻的命名,那就像往清茶里猛加方糖。
地域元素在命名中的妙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州河夜航》比《城市河流》多出地理坐标的魔力,但《查尔斯河上的波士顿》就冗余了——观众不需要谷歌地图级别的精确,有个取巧办法:用当地方言词汇,比如拍重庆缆车时取名《过江》,方言里这个动作自带惊险感,地域标签应该像花椒,撒一点提味,整盘菜变成麻婆豆腐就过了。


 ForestBreezeJoy
 ForestBreezeJoy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