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相机基础操作需要两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摸到相机时,很多人连快门键和模式转盘都分不清,建议先用手机拍摄对比:当手机自动调整曝光时,相机却需要手动设置光圈、快门、ISO这三兄弟,有个学员曾抱怨拍夜景全是模糊的,后来发现是快门速度设成了1/4秒——手持拍摄时这速度就像让新手杂技演员走钢丝,建议前三天专攻按键功能,后十天用AV档(光圈优先)和TV档(快门优先)轮流练习,就像学自行车先装辅助轮。
掌握构图法则至少要拍500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听着简单,但实际拍摄时总有人把地平线压在中线上,上周指导学员拍咖啡馆,她坚持要把杯子放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多对称啊",等切换到三分线网格才发现,偏右的杯子和左侧窗户光影形成了动态平衡,这就像煮泡面,包装上写"煮3分钟",但有人偏好软烂口感就得多煮30秒——构图规则是基准线,但最终要看画面"口感"。
应对不同光线需要经历四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位北方学员冬天拍雪景总发灰,直到春天拍樱花时才理解"白加黑减"的曝光补偿原理,正午强光下拍人像,阴影像刀刻般生硬,这时候反光板的作用堪比化妆师的高光刷,最戏剧化的是阴雨天,新手常觉得"今天光线太差",但拍静物时柔光效果反而像天然柔光箱,光线就像性格多变的邻居,得相处久了才知道什么时候该敲门借糖。
形成个人风格没有标准答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三个月就开摄影展的天才,也遇到过三年还在纠结滤镜的中年大叔,有个退休教师用手机拍了两年菜市场,突然有天所有照片都带着钴蓝色阴影——原来他孙子给装了胶片模拟APP,风格养成像腌泡菜,有人用现成酱料速成,有人非要等自然发酵,当你能解释为什么某张废片值得保留时,大概就摸到门槛了。
最后要提醒的是,别信"21天速成"的鬼话,摄影进度条像老式收音机的调频旋钮,得慢慢转才能找准频道,昨天还有学员问:"老师我按网上参数拍的月亮为什么像烧饼?"——因为那天的月亮,根本不在参数预设的轨道上啊。


 CloudWhisper
 CloudWhisp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