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三大基础原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决定了画面的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蒙了一层灰?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清晨和黄昏的斜射光能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而正午的硬光会在人脸投下难看的阴影,试着用手挡住镜头上方模拟阴天效果,你会发现画面立刻变柔和——这就是散射光的魔力,逆光拍摄时打开闪光灯补光,能让主体和背景都清晰,但别对着镜面反光物体这么干,除非你想拍出外星人光效。
构图要服务于视觉重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照片里同时出现小猫和埃菲尔铁塔,观众到底该看哪里?九宫格线不是金科玉律,但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确实更符合视觉习惯,遇到杂乱的背景怎么办?蹲下来用天空当画布,或是凑近到能看清花瓣上的露珠,有次我拍广场上的鸽子,发现只要把喂食者的手放在画面左下角,所有鸽子都会自动形成指向中心的动态线——这才是真正的"引导线"。
快门速度必须匹配动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奔跑的孩子总得到模糊残影?这就像用勺子接瀑布,快门就是控制勺子开合的时间,1/125秒能冻住散步的人,但拍飞鸟至少要1/1000秒,有个反常识的现象:用慢门拍流水确实能获得丝绸质感,但手持拍摄时,低于1/60秒的照片八成会糊,试试把相机搁在石头上当三脚架用,你会发现原来夜景可以不用高感光度。
后期不能替代前期思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用修图软件硬拉亮度的照片吗?那种惨白的天空就像用漂白剂洗过的牛仔裤,拍摄时预留调整空间才是正道,比如保留RAW格式,但千万别陷入另一个极端——觉得所有问题都能靠后期解决,上周我试图用裁剪挽救一张歪斜的建筑照片,结果发现连最基本的垂直线都没拍正,这好比试图用美图秀秀修整歪掉的自拍,不如当初把相机端平。
设备要适配拍摄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带着三脚架去菜市场会不会太夸张?其实设备选择就像穿衣服——拍星空需要厚外套般的全画幅相机,而记录早餐用手机反而更灵活,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长焦镜头拍人像时,拍摄者往往要退到五米外,在拥挤的咖啡馆根本施展不开,这时候50mm定焦就像合脚的皮鞋,比笨重的"旅游鞋"变焦镜更实用。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