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获奖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选择决定人物立体感
清晨斜射的阳光像一把雕刻刀,能把模特的鼻梁和下颌线勾勒得格外分明,去年荷赛奖的获奖作品中,有位摄影师在印度贫民窟拍摄小女孩时,特意等到下午四点,让西晒的光线透过铁皮屋顶的缝隙,在小姑娘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种"破光"手法看似随意,实则每道光斑的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右眼必须完全落在亮部,才能让瞳孔里的高光点活起来,反观新手常犯的错误,要么选择正午顶光拍出"熊猫眼",要么用柔光箱把面部照得平板如证件照。
瞬间捕捉需要预判能力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在人像领域同样适用,拍摄街头老人时,我习惯把相机设为连拍模式,右手食指始终半按快门,当那位卖糖葫芦的大爷突然扯开嗓门吆喝时,他眼角的皱纹会像扇子般展开,这个状态通常只持续0.3秒,获奖作品《渔民的黎明》里,老渔民抽烟时吐出的烟圈刚好笼罩住他古铜色的脸,这种神来之笔绝非偶然,摄影师后来透露,他提前闻到了老人身上的烟草味,于是调整好参数等着那一刻到来。
服装色彩要服务整体调性
见过太多穿着荧光粉外套的游客在故宫红墙前拍照,这种色彩对冲简直像用指甲刮黑板,去年IPA摄影奖的获奖人像里,模特穿着陶土色亚麻长裙站在黄土高坡上,远看就像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雕塑,当环境以冷色调为主时,可以给模特围条芥末黄的围巾,这个色差相当于咖啡里的一撮盐,既能提味又不抢戏,切记避开饱和度拉满的"景区纪念衫",除非你想让观众注意力全被衣服抢走。
后期处理要保留皮肤质感
现在有些修图软件的人像模式,磨皮效果活像给脸糊了层猪油,国际评委们更亲睐能看到毛孔的作品,比如那张著名的阿富汗少女肖像,我在处理肖像时,会先用修复画笔点掉明显的痘痘,再用曲线工具单独提亮眼白——但绝不会超过自然反光的程度,有个取巧的办法:把照片转为黑白后观察明暗过渡,如果面部像橡皮面具一样光滑,说明修过头了,记住观众想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3D建模的蜡像。


 Charm魅力者
 Charm魅力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