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如何开设摄影专业课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以为摄影专业必须通过艺考,其实像浙江大学、南京传媒学院等院校,摄影专业属于普通类招生,这些学校更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比如新闻摄影课程会要求学生用手机拍摄街头纪实,考验快速构图能力,去年有位学生用iPhone抓拍到地铁站的光影交错,反而比专业设备更自然——这恰好说明设备不是核心,关键在于观察力。
非艺术生怎样突破技术瓶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普通学生拿到单反相机,常被光圈、快门搞得手忙脚乱,有个实用技巧:把相机参数想象成水龙头——光圈是龙头开口大小(控制进光量),快门是拧开的时间长短,试着在傍晚拍喷泉,先用1/1000秒冻结水花,再调到1/30秒让水流变成丝绸,这种对比练习比死记参数有效十倍。
生活场景如何变成摄影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阳台就能完成静物摄影课作业,找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用手电筒从侧面打光,调整角度会发现光线像被施了魔法——有时折射出彩虹,有时在墙面上投下波浪纹,有学生用这个办法拍出获奖作品,关键是要耐心等待水面完全静止的瞬间,这和钓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手机摄影反而更考验功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专业相机有各种辅助功能,但手机摄影就像绑沙袋练跑步,强迫你用固定焦距拍摄时,必须靠脚步移动来构图,试着拍楼下早餐摊的热气:走近到能闻见油条香的距离,让蒸汽模糊背景的广告牌,这时会发现"减法构图"的精髓——画面里每样东西都得有存在的理由。
跨专业学习摄影有哪些隐藏优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计算机的学生拍夜景时,会本能地思考如何用算法降噪;中文系学生更擅长用画面讲故事,去年有组毕业照爆红网络,拍摄者把文学课的"留白"手法用在构图上,让人物站在画面边缘,反而让空旷的操场说出了青春故事,这种跨界思维,往往是科班生最难突破的框架。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