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圈决定画面的明暗与虚实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的照片背景模糊主体突出,有人却前后都清晰?关键在于光圈,光圈就像人眼的瞳孔,数值越小(如f/1.8),进光量越大,背景虚化越明显,适合拍人像特写;数值越大(如f/16),画面整体更清晰,适合风光摄影,但要注意,大光圈在弱光下虽能提升亮度,却可能因景深过浅导致对焦失误,比如拍集体照时若用f/2.8,后排人脸容易模糊。
快门速度冻结瞬间或制造动感
拍摄飞鸟时总拍糊?可能是快门太慢,快门速度像眨眼的速度,1/1000秒能凝固水滴溅起的瞬间,而1/30秒会让行驶的车辆拖出动态轨迹,但低速快门需要三脚架辅助,手持拍摄时建议不低于焦距倒数(如50mm镜头用1/50秒以上),否则手抖会导致画面模糊,有个矛盾点:想拍夜晚车流光轨需要慢门,但环境光不足又易让整体曝光不足,此时需用三脚架+低ISO平衡。
ISO感光度是亮度的双刃剑
昏暗室内不开闪光灯怎么拍?调高ISO确实能提亮画面,但代价是噪点增多,这就像用收音机放大微弱信号,音量大了杂音也明显,现代相机ISO1600内画质尚可接受,但超过6400时,暗部会出现彩色噪斑,实际拍摄中,建议优先开大光圈或降低快门速度,最后才动ISO,比如拍演唱会,用f/2.8光圈+1/250秒快门后,ISO调到3200比直接开ISO12800更稳妥。
白平衡还原真实的色彩世界
为什么阴天拍的照片总发蓝?白平衡就是相机的"色彩矫正器",它通过识别环境中的白色基准来调整色温,数值越低(如2800K)画面越暖,适合烛光晚餐;数值高(如7500K)则偏冷,适合雪景,但自动白平衡有时会误判,比如拍摄夕阳时若完全校正色温,反而会失去金黄的氛围,此时可手动设为"阴影模式"或直接调至5500K,保留暖色调的情绪表达。
焦距改变视角与空间关系
用手机拍建筑总变形?广角镜头(如16mm)会拉伸近大远小的透视感,适合表现空间张力,但边缘物体会弯曲;长焦镜头(如200mm)则压缩景深,让远山看起来紧贴人物,适合拍肖像,有个反常识的现象:站在远处用长焦拍人像,比凑近用广角拍更能保持五官比例自然,记住焦距的选择不仅是放大缩小,更是重构画面中元素的关系。


 月影陪伴孤独
 月影陪伴孤独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