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摄影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是画面的雕刻刀
清晨六点的阳光像被纱网滤过,斜斜地穿透薄雾时,你会看到草尖上的露珠突然变成钻石,这时若蹲下来用逆光拍摄蒲公英,绒毛边缘会镀上金边,但直接怼着太阳拍容易让画面发灰,有个矛盾:我们总想保留高光的晶莹感,又怕暗部死黑——试试用反光板给阴影补光,或者后期提亮暗部时单独压暗高光区域,就像煮汤时撒盐,少了寡淡多了齁人,光线也得刚刚好。  
构图是视觉的呼吸节奏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憋闷?可能元素都挤在画框中央,试着把主体放在井字格交叉点,留出三分之一空白给天空或水面,画面突然就透气了,拍樱花时若只顾把树枝塞满取景器,不如后退两步让屋檐一角入镜,粉白的花瓣和青黑的瓦片碰撞,反而更有故事感,留白不是浪费,是给视线散步的小路。  
色彩是情绪的翻译官
阴天拍的海浪总像蒙了层灰蓝滤镜,但若等到傍晚云隙光出现的十分钟,浪花会突然变成香槟金色,这时候白平衡若还开着自动模式,相机可能误判成色温偏高,手动调到5500K左右,再减0.3档曝光,你会发现冷调的礁石和暖调的光斑开始跳探戈,调色时别迷信预设,像调香水一样,前中后调得自己闻着舒服才行。  
瞬间是故事的快门键
婚礼上新娘父亲转身抹泪的刹那,比摆拍的全家福动人百倍,这种瞬间要预判:当老人颤抖的手刚碰到眼角时就该连拍,等泪水真掉下来反而刻意,拍儿童时也别喊"看镜头",给他们个风车或泡泡机,抓拍自然的表情,好照片像从生活长河里舀起的一瓢水,所有涟漪都还保持着流动的形态。  
细节是质感的放大镜
用微距镜头拍玫瑰时,对焦在花瓣边缘的露珠还是花蕊的褶皱?试试让露珠映出远处虚化的窗格,这种嵌套的虚实比单纯特写更有层次,丝绸的纹理要在侧光下才明显,而粗陶罐得用逆光才能强调凹凸的釉色,观察时要像考古学家刷泥土那样耐心,有时蹲到膝盖发麻,才能等到光斑爬过古董表盘最完美的刻度。


 忆起江南水乡
 忆起江南水乡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