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如何拍摄视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摄影人需要理解动态与静态的区别
按下快门和录制视频看似相似,实则大不相同,拍照是捕捉瞬间,而视频是记录过程,比如拍摄流水,单张照片可以凝固水花的形态,但视频才能展现水流的韵律,许多摄影人刚开始拍视频时,容易陷入“连续拍照”的误区,导致画面生硬,不妨试试用慢门拍摄流动的云或车灯轨迹,先感受时间在画面中的延伸,再尝试用视频讲述完整的故事。
摄影人应掌握基础的运镜技巧
推拉摇移跟,这些术语听起来复杂,其实在生活中早有体验,推镜头就像慢慢走近一个人,拉镜头则是逐步后退观察全局,手持拍摄时,呼吸要稳,步伐要轻,想象自己端着一碗水——动作越平稳,画面越流畅,如果条件允许,三脚架或稳定器能大幅提升质感,但别依赖设备,先练好基本功,比如用身体作为“天然云台”,靠腰部转动完成平滑的横摇镜头。
摄影人必须重视声音的采集
画面再精美,刺耳的杂音也会毁掉观感,相机内置麦克风往往连衣服摩擦声都清晰收录,这就像用手机拍日落却忘了擦镜头,建议外接指向性麦克风,或者单独录制环境音,拍摄街头采访时,风向突然变化可能导致音频断断续续,此时用手势引导被摄者暂停,等风声过去再继续,比后期修补更高效,好的视频是“三分看七分听”。
摄影人要学会用光线讲故事
自然光下拍视频比拍照更考验耐心,正午的硬光会让人物面部阴影狰狞,而阴天的柔光则像给画面蒙了层纱,观察经典电影会发现,烛光场景常用跳动的阴影暗示危机,而开阔的顺光画面多用于表现希望,尝试在黄昏时分拍摄,此时光线角度低且色温暖,人物轮廓会被镶上金边,如果不得不在强光下工作,用反光板补阴影处,或直接调整为逆光拍摄剪影,反而能制造戏剧性。
摄影人需建立剪辑思维
拍摄时就要想好怎么剪,这就像做菜前备齐食材,连续拍20分钟再挑选片段,效率远低于分镜头设计,比如拍摄烘焙过程,面粉入碗、搅拌、烤箱升温各拍5秒,比全程记录更有节奏感,遇到转场困难时,可以借用遮挡物(如路过车辆)或相同方向的运动衔接,剪辑不是救急工具,而是拍摄时的导航仪——少拍废片,故事才更紧凑。


 诗意弥漫心间
 诗意弥漫心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