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位置决定视觉重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第一眼就能抓住注意力?关键在于主体的摆放,将人物或静物置于画面左侧三分之一处(遵循三分法则),能自然引导视线停留,比如拍摄咖啡馆吧台时,若将咖啡杯放在右侧交叉点,左侧留出蒸汽轨迹,画面立刻活了起来,但故意打破规则也有趣——当你想表现压抑感时,把模特紧贴画面边缘,失衡的构图反而强化情绪。
线条牵引观众的视线路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铁轨、树枝甚至阴影都能成为无形的"视觉箭头",拍摄老城巷弄时,让两侧砖墙的透视线向远处收缩,观众的视线会不自主地滑向尽头的光点,但线条太规整易显呆板,试试让模特的围巾被风吹歪,打破建筑线条的僵硬感,画面就有了呼吸感,线条像河流,需要蜿蜒才生动。
留白是构图的呼吸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把画面塞得太满,给飞鸟留出两倍于身长的飞行方向空间,观众才能感受到动势,拍静物特写时,在茶杯上方留出空白,热气才有升腾的余地,这就像说话要留气口——塞满信息的构图如同喋喋不休的推销员,让人想逃离。
对比制造戏剧性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暗、大小、虚实的碰撞能让照片会讲故事,逆光拍摄时,让模特的轮廓从暗背景中剥离出来;用广角镜头贴近前景的枯草,远处的新芽在虚化中若隐若现,生命轮回的隐喻不言自明,但要注意平衡——过强的对比像吵架,适度的对比才是有趣的辩论。
框架赋予画面纵深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门窗、树影甚至双手都能成为天然画框,透过拱门拍摄古镇时,石框既点明环境,又让深处的灯笼更具诱惑力,但框架太完美会像囚笼,故意让枝条侵入边框,反而增添现场感,就像透过钥匙孔窥视,不完整的框架最能激发想象。


 幽径独赏芬芳
 幽径独赏芬芳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