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程实训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
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温暖柔和,中午却显得生硬刺眼?在拍摄校园湖面时,我刻意选择清晨6点的侧光,水面波纹被染成琥珀色,柳树影子斜斜地拖在草地上,整个画面像刚冲泡好的红茶般氤氲着雾气,而正午12点重拍同一机位,湖面反光变成尖锐的白色光斑,阴影缩成脚下黑漆漆的一团——这让我突然理解到,光线不是简单的照明工具,而是会说话的画笔。
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师
练习拍摄运动会时,1/1000秒的快门将跳高选手悬空的发丝都定格得根根分明,但这样的照片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改用1/60秒追焦拍摄短跑,画面里运动员的身体保持清晰,而背景看台却拉出彩色虚影,那种呼啸而过的速度感立刻从照片里喷涌而出,这就像小时候用铅笔在课本角落画小人连环画,快速翻动时静态的画面突然活了过来。
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
老师反复强调三分法,但真正让我开窍的却是某次失败的拍摄,当时想用对称构图拍教学楼,结果画面呆板得像证件照,后来偶然蹲下来仰拍,让哥特式尖顶刺破天空,地面只保留门洞的弧形剪影,原本平庸的场景突然有了剧场感,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透过钥匙孔偷看房间的经历——有时候限制视角反而能打开想象力。
后期不是补救而是二次创作
第一次用RAW格式修图时,发现晨雾照片的灰蒙蒙不是技术缺陷,而是藏着青灰色渐变,通过分离色调把远景调成冷蓝,近处芦苇丛保留暖黄,整张照片突然有了空间层次,这就像小时候用复写纸临摹图画,第一遍总是模糊的轮廓,需要不同颜色的铅笔反复描摹才能显现立体感,有位摄影师说得好:"底片是乐谱,后期才是演奏。"


 沉醉清风怀抱
 沉醉清风怀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