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用什么光好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然光能拍出通透感
清晨或傍晚的斜射阳光被称为"黄金时刻",这时候的光线柔和且带有暖调,特别适合拍摄人像或风景,比如拍人像时,让模特侧对阳光,既能勾勒面部轮廓,又不会在眼窝处留下生硬阴影,阴天时的漫射光也值得尝试,云层就像天然的柔光罩,拍静物时连金属反光面都不会出现刺眼光斑,但要注意避开正午的强光,那种从头顶直射的光线会在人脸投下难看的鼻影,就像给模特加了道黑色八字胡。
反光板是廉价补光神器
遇到逆光拍摄时,人脸容易黑得像剪影,这时候掏出一块二十块钱的反光板,效果立竿见影——银面反射的光线能提亮暗部,金面则能给肤色添暖调,拍美食时也别急着开闪光灯,试试把反光板放在碗碟侧面,暗沉的酱汁立即变得油润诱人,有个小窍门:折叠式反光板收起来只有巴掌大,展开却像给画面装了盏隐形补光灯,比扛着灯具到处跑省事多了。
窗光制造戏剧性层次
朝北的窗户是天然柔光箱,特别适合拍静物,把咖啡杯放在距离窗户1米处,侧光会在杯身拉出渐变光影,比平铺直叙的顺光更有立体感,如果想拍情绪人像,就让模特坐在窗边,调整窗帘缝隙控制光比——窄光束能打造"伦勃朗光",那道三角形的鼻侧高光可是古典油画里常用的技法,不过要当心玻璃产生的色偏,下午的西晒窗光可能给白衬衫染上橘调。
人造光源需要巧控制
室内用台灯打光时,远硬近柔"的规律:光源离主体越近,光线越柔和;拉远距离反而会增强阴影硬度,拍电子产品这类反光物体时,可以套两层洗衣袋当柔光罩,比专业设备更不容易留下蜂窝纹,遇到必须用闪光灯的情况,试试"跳闪"技巧——把灯头转向天花板,利用反射光避免直射的惨白效果,就像炒菜最后要淋明油提亮,补光也要讲究若隐若现的分寸感。
混合光源考验协调能力
烛光晚餐的拍摄最让人头疼,暖黄烛光与冷白顶灯混在一起,白平衡怎么调都怪异,这时候不妨关掉主灯,在餐桌远处放盏低色温小夜灯,既保留氛围又不会让脸泛青,夜市拍档的霓虹灯牌也是同样道理,用手机手动锁定对焦在主体面部,让背景光源自然虚化成彩色光斑,记住混合光不是打架,要像调鸡尾酒那样控制每种光的比例。


 Wind清风客
 Wind清风客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