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摄影培训班教你掌握光线语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老摄影师拍出来层次分明,新手却总是一团黑或一片白?关键在于对光线的"翻译"能力,上周培训班学员在人民公园拍摄时,有位阿姨坚持用自动模式拍逆光人像,结果人脸黑得像剪影,其实只要长按屏幕对焦人脸,上拉小太阳图标增加曝光补偿,马上就能得到发丝透亮、肤色自然的照片,相机不是人眼,它需要你明确告诉它哪里该亮、哪里该暗。
镜头焦距选择比滤镜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解放路历史建筑群外拍时,有学员抱怨手机拍不出建筑的宏伟感,这就像用望远镜看油画——50mm标准镜头拍建筑,注定会丢失空间张力,我们当场试验:退后二十米换24mm广角,让门廊石柱形成引导线;或是用200mm长焦压缩护城河与城楼的透视关系,两种手法都能讲故事,只是语法不同,下次别急着加特效滤镜,先想想你的镜头"说"的是方言还是普通话。
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白河湿地拍水鸟总拍成模糊影子?这暴露了很多人对快门速度的误解,上周实践课有个典型案例:学员用1/125秒拍飞鹭,翅膀糊成一片;调到1/2000秒后,每根羽毛都清晰得能数清,但更有趣的是,当我们故意降到1/30秒追拍,反而获得了极具动感的流线型效果,就像炒菜掌握火候,高速快门是爆炒,慢速快门就是文火慢炖,关键看你要什么"口感"。
构图法则要学更要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培训班第三次外拍时,有位大叔固执地用三分法拍完了整个医圣祠,所有照片都像复制粘贴,我们让他试着把石狮怼满整个画面,结果兽首的纹理反而让照片有了呼吸感,这就像包饺子,师傅教的是基础手法,但真正好吃的馅料比例得自己琢磨,下次遇到"必须居中"或"绝对不能用前景"这类教条时,不妨想想: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可没按现代医学教科书来。
后期处理是显影而非化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学员交来的作业要么原图直出,要么饱和度拉到刺眼,在电脑实操课上,我们演示了如何用曲线工具挽救一张曝光失误的仲景路夜景:提亮暗部找回梧桐树细节,压暗过曝的霓虹灯,最后用分离色调给阴影加点墨蓝,这就像老中医抓药,讲究的是各味药材的君臣佐使,而不是把整包黄连都倒进锅里,好的后期应该像南阳黄酒,时间越长越能品出层次。


 Moon月光曲
 Moon月光曲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