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的三大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体是画面的视觉核心
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一眼就注意到某个元素?因为主体足够突出,比如拍摄人像时,通过浅景深虚化背景,或让人物穿着鲜艳服装站在灰调环境中,但要注意,主体不一定是最大的——夜晚路灯下的一只猫,尽管只占画面1/5,却可能因明暗对比成为焦点,曾有位学员抱怨:"我拍的建筑总像背景板",检查发现他把主体放在正中央且缺乏层次,后来改用三分法偏移位置,画面立刻有了呼吸感。
陪体要懂得适可而止
陪体就像宴会的配角,既要烘托气氛又不能抢戏,拍摄秋日枫叶时,很多人犯的错误是让满地落叶填满整个画面,反而失去重点,试着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让几片红叶虚化在前景,清晰的主体树干居中,层次感就出来了,记住这个矛盾:陪体越少越难拍——三块溪石作为陪体的构图,往往比二十块乱石堆砌更需要耐心调整角度。
留白是隐形的语言工具
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摄影同理,拍摄海岸线时,新手常把地平线放在画面正中,导致天空与海面五五分账,尝试给天空2/3空间,保留飞鸟的飞行方向留白,画面立即有了动势,有个反常识现象:留白区域的颜色会影响情绪——阴天灰白调留白传递压抑,而晨曦的金黄留白则充满希望,下次遇到雾凇场景,不妨试试只让树枝占据左下角,其余大面积留白。
线条要引导而非切割
线条用得好能成为视觉向导,用不好就是伤疤,城市摄影中,许多人执着于拍摄笔直的高楼线条,结果画面僵硬如尺规作图,观察地铁站弯曲的扶手电梯,用广角镜头夸大其弧度,观众的视线会自然跟随线条走向远方,有个实用技巧:当画面出现多条交叉线条时(比如桥梁钢索),让其中一条指向主体,其它线条就会自动变成"箭头"的辅助线。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师们总说"构图要做减法"?因为多数人本能地添加元素,却忽略了四个要素之间的制衡关系,就像烹饪时盐放多了加水补救,往往越调越糟,下次拍摄前,不妨先问自己:这个元素是否在帮主体讲故事?如果不是,哪怕再美也要狠心舍弃。


 Hope希望羽
 Hope希望羽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