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术语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曝光三要素决定画面明暗
为什么有些照片亮得刺眼,有些却黑得看不清细节?这取决于光圈、快门和ISO的配合,光圈好比水龙头开关,f/1.8的大口径能让更多光线涌入,适合拍摄奶油般虚化的夜景人像;而f/16的小光圈像细流滴灌,适合需要整体清晰的风景,快门速度则是控制光线进入的时间,1/4000秒能冻结蜂鸟振翅,1/30秒则会留下车灯拖曳的轨迹,ISO像给传感器“打强心针”,昏暗室内调到3200能救急,但代价是画面出现噪点——就像老电视的雪花屏。
对焦方式影响视觉重心
自动对焦总对着错误的地方?单次对焦(AF-S)适合静物,半按快门锁定焦点后,即使重新构图也不会跑焦;连续对焦(AF-C)则像追着孩子跑的家长,持续调整焦点,适合拍摄运动中的足球运动员,手动对焦看似落伍,但在拍摄玻璃橱窗后的展品时,自动对焦常会被反光欺骗,这时旋转对焦环反而更可靠,试试对焦在人物睫毛而非鼻尖,你会发现眼神光突然有了生命力。
白平衡纠正色彩偏差
为什么清晨拍的照片总泛蓝?相机的“色盲症”需要白平衡来矫正,5500K的日光模式能还原正午阳光,而2800K的钨丝灯模式会中和灯泡的橘黄,但故意用错白平衡能制造戏剧感——用阴天模式拍摄雪景,暖调会让积雪仿佛裹着蜂蜜,遇到混合光源时,手动白平衡最精准:对准一张白纸校准,就像给色彩混乱的合唱团定调。
构图法则引导观看路径
三分法则是铁律吗?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上1/3处确实比居中更透气,但对称构图拍摄倒影时,打破规则反而强化仪式感,引导线不必是笔直的铁路,蜿蜒的溪流或错落的栏杆同样能牵引视线,负空间留白不是浪费画幅,比如人物面向的空白处,暗示着未知的故事走向,下次拍咖啡杯时,试着把杯柄转向画面内侧,无形的“视觉箭头”会让人莫名觉得构图更舒服。
景深控制分离主体与背景
背景虚化不是大光圈专利,长焦镜头站在远处拍摄,即使f/5.6也能让背景融化成色块;而广角镜头贴近前景拍摄,f/2.8也可能保留环境细节,拍摄集体照时,让人群站成弧线而非直线,配合f/8的光圈,能保证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清晰,景深是三维的魔法,调整拍摄距离比单纯拧光圈环更有效。


 Star闪耀
 Star闪耀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