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摄影专业大专学校教你掌握曝光三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出通透的蓝天,有人却得到灰蒙蒙的天空?关键在于光圈、快门、ISO的配合,比如拍摄郑州二七塔夜景时,若想保留建筑细节又避免噪点,建议将ISO控制在800以内,搭配f/8左右的光圈,用三脚架支撑进行2秒长曝光,这就像煮粥时火候与时间的平衡——大火快煮容易糊底,小火慢熬才能出米油。
镜头语言决定你的叙事角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黄河风景名胜区拍摄时,广角镜头能收纳壮阔的河面,但岸边人物会变得渺小;换成85mm定焦镜头压缩空间后,人物与落日的关系立刻变得亲密,曾有学生用24mm镜头拍民俗表演,结果杂乱的背景抢了主体,后来改用70-200mm长焦截取舞者腾空的瞬间,画面顿时干净有力,选择镜头就像选说话方式——是大声宣告还是耳语倾诉,全看你想讲什么故事。
人工布光打破自然光的局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阴天在郑州美术馆拍人像,自然光会让肤色发灰,这时用反光板从侧面补光,模特脸部立刻立体起来,就像给素描画突然加了高光,去年毕业创作中,有学生用两盏LED灯模拟晨光效果:主灯加橙色滤纸斜打,辅灯调弱充填阴影,拍出的早餐摊热气仿佛带着温度,布光不是堆设备,而是像炒菜颠勺——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旺火快炒",什么时候要"文火慢炖"。
后期处理不是造假而是显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觉得调色是欺骗,但暗房时代大师们早就用遮挡技法控制影调,比如处理嵩山雪景时,原片灰白的雪地通过拉高对比度、微调色温,能还原肉眼看到的蓝调阴影,去年学生交的作业里,一组城中村纪实照通过分离色调处理,让暖色灯光与冷色夜幕形成戏剧冲突,这就像给老照片轻轻掸去时光的灰尘,让本质更清晰地浮现。
观察力训练比器材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紫荆山公园拍荷花,菜鸟举着长枪短炮挤在岸边,老手可能用手机捕捉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每周布置的"一平方米"作业——要求学生在方寸之地找二十种构图,结果发现消防栓的锈痕能拍出抽象画,地砖裂缝能构成引导线,培养观察力就像学方言,得先忘记标准答案,才能听懂生活真实的韵律。


 月影陪伴孤独
 月影陪伴孤独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