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摄影专业的单招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是摄影的魔术师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得通透立体,有人却拍得灰暗扁平?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清晨斜射的窗光能让静物产生戏剧性的投影,就像给石膏像打侧光的素描课,但正午的顶光却会让模特的眼窝变成两个黑洞,单招考试常要求拍摄高调人像,这时不妨模仿手术室的无影灯——用两盏45度角的柔光箱对冲阴影,记得在模特鼻梁上留一道纤细的高光,这比后期提亮自然十倍。  
构图的秘密藏在几何里
当考生对着校园秋景举起相机时,90%的人会本能地把教学楼放在画面正中,但那些被录取的作品,往往让红砖墙沿着黄金螺旋线延伸,或是用梧桐树枝在天空划出犀利的对角线,试着把取景框想象成俄罗斯方块游戏区:落叶堆可以填满左下角的L型空缺,而穿白衬衫的模特最好卡在右上角三分之一处,这样画面才不会"游戏结束"。  
色彩管理是场化学实验
很多人以为调色是电脑后期的事,殊不知专业考场会直接淘汰白平衡失控的raw格式原片,就像煮咖啡讲究水温,拍故宫红墙时若迷信"自动白平衡",朱砂色就会变成廉价的番茄酱,有个土法子:在拍摄前对着灰卡拍一张,这相当于给色彩方程式预设了基准解,遇到阴天拍人像时,不妨在反光板背面贴张金色锡纸,皮肤的暖调会像刚出炉的吐司般诱人。  
器材选择如同选登山杖
单招考场里总能看到扛着"大炮"的考生,但评委抽屉里获奖的往往是微单作品,全画幅相机好比越野吉普,在棚拍商业静物时确实能碾压强悍,但拍摄街头纪实更像是胡同里骑自行车——富士的胶片模拟模式反而更灵活,记住考官在意的是你如何用器材解决问题:用手机拍延时,三脚架云台就得换成八爪鱼支架缠在路灯杆上;拍水滴皇冠时,二手市场淘的机械快门线比触摸屏靠谱百倍。  
故事感比技术参数重要
某年考题要求拍"孤独",交上来全是剪影和空椅子,有个考生却拍了食堂阿姨在收摊时擦拭玻璃上的雾气,水珠里映着最后一名学生的背影,评委在这张过曝且虚焦的照片前停留了五分钟——摄影专业的体检表上,永远有"叙事敏感度"这一项隐性指标,下次拍"希望",与其对准朝阳,不如找找教学楼裂缝里钻出的蒲公英。


 诗意弥漫心间
 诗意弥漫心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