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如何捕捉市井烟火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早市的蒸笼揭开时,白雾会先于人影进入画面,这时若用35mm镜头抵近拍摄,蒸汽会成为天然的柔光罩,让摊主皱纹里的晨光产生毛玻璃效果,但要注意快门速度——低于1/200秒的话,掀笼屉的手臂会拖出残影,像小时候用铅笔在课本角画的翻页动画,有摄影师偏爱逆光拍摄油条在沸油中翻滚的瞬间,这时需要手动锁定曝光,否则相机会被大面积暗部欺骗,把金黄的油渣拍成过曝的白斑。
长焦镜头为何能压缩城乡距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拆迁工地拍钉子户时,200mm镜头能把三十层电梯公寓"推"到瓦砾堆的头顶,这种视觉欺骗藏着当代中国的空间寓言,但长焦也挑天气——雾霾天拍出的楼群像隔了毛玻璃,反而适合表现城乡结合部的朦胧感,有次在郑州郊区,我透过脚手架拍远处戴安全帽的工人,发现对焦在生锈钢筋上时,人影会变成彩色光斑,像小时候玩的万花筒里碎玻璃拼成的图案。
黑白胶片怎样沉淀历史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冲洗豫剧老艺人肖像时,柯达Tri-X胶片在D76显影液里会浮出银盐颗粒,比数码降噪软件模拟的"胶片效果"多三分筋骨,但胶片机拍摄茶馆场景常有意外——穿荧光色运动服的年轻人闯入画面,在黑白底片上会变成刺眼的灰块,这时需要改用红色滤镜压暗这类干扰色,就像老裁缝用浆糊抚平布料上的毛边。
突发性场景需要何种预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抓拍街头冲突时,相机参数要像消防员提前拧松消防栓盖,有次在重庆码头,我把ISO调到1600、快门优先1/500秒,当两个挑夫因为货物碰撞开始争执时,举起相机的动作比他们扬起的扁担快0.3秒,但真正的难点在于构图——画面里必须保留第三个人的反应,可能是缩脖子的旁观者,或是继续玩手机的青年,这些细节才是社会情绪的体温计。
潮湿天气怎样变成显影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梅雨季的弄堂里,水汽会让尼康D850的CMOS产生类似胶片受潮的晕染效果,有次在苏州拍青石板路,故意让雨滴挂在UV镜上,对焦在雨滴后面的红灯笼时,整个画面会变成水墨画的洇散效果,但电子设备终究怕潮,得在相机包里塞几包食品干燥剂,像外婆在米缸里放蒜头防虫的土办法。


 Brave勇敢者
 Brave勇敢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