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速度决定画面动态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拍摄奔跑的宠物总是模糊?问题往往出在快门速度,当快门低于1/250秒时,快速移动的物体会在传感器上留下拖影,尝试用1/1000秒冻结飞溅的水花,你会发现水滴突然变得像玻璃弹珠般清晰,但慢门也有妙用——夜间用三脚架配合30秒长曝光,车流会化作丝绸状的光带,快门是时间的剪刀,剪得越快,动作越凝固;剪得越慢,流动感越强烈。
光圈大小影响画面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人像时背景虚化不够?看看你的光圈值,f/1.8的大光圈能让背景融化成色块,就像近视者摘掉眼镜看霓虹灯的效果,但拍摄集体照时若还用大光圈,后排人的脸会像被抹了油彩般模糊,这时收缩到f/8,画面就像被熨斗烫过一样前后都服帖,有个矛盾现象:最大光圈画质反而偏软,收两档到f/4时镜头才真正清醒过来。
ISO调节如同收音机音量旋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昏暗室内开高ISO导致满屏噪点?这像极了老式收音机调大音量时的电流杂音,现代相机在ISO1600以下都能保持相对干净的画面,但超过6400后暗部会泛起彩色噪点,像撒了把彩椒粉,有个折中方案:宁可欠曝两档后期提亮,也别直接开超高ISO,测试时发现,同一场景下ISO400搭配慢门,往往比ISO3200更经得起放大检视。
构图平衡比黄金分割更灵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头重脚轻"?画面重心像跷跷板需要视觉配重,把主体死死按在三分线上,有时反而不如让船头冲破框架更有张力,拍摄街景时,倾斜的电线杆如果与行人形成对角线,会比横平竖直更有动感,规则是用来打破的,但打破前要先知道规则长什么样,下次拍静物时,试着让苹果的投影切割画面,你会发现阴影也能成为构图主角。
白平衡是色彩的隐形导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拍雪景总发蓝?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有时比色盲还不可靠,钨丝灯下用5500K色温拍摄,画面会泛黄得像抹了蛋黄酱,专业做法是随身带灰卡,但应急时可以用餐巾纸做参照——虽然听起来像厨房技巧,但确实比后期救场更省事,有个反常识现象:阴天时用阴影模式反而更自然,因为相机需要对抗环境中的蓝色倾向。


 Sunny心晴
 Sunny心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