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法有哪几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构图能带来视觉平衡
拍摄时想象画面被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均分为九宫格,将主体放在交叉点上,比如拍人像时,把眼睛放在左上交叉点,既避开死板居中,又不会显得杂乱,曾有学员抱怨:"为什么我拍的风景总像明信片?"——问题就出在把地平线压在正中间,试试让地平线对齐上1/3线,天空更有层次;对齐下1/3线,则突出地面细节,这种源于古典绘画的法则,就像炒菜时的火候把控,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生。
引导线构图会牵着观众眼睛走
路边的栏杆、延伸的铁轨、蜿蜒的河流都是天然引导线,去年在古镇拍摄时,我故意蹲低用石板路的缝隙作引导线,最终指向灯笼下的老人,有影友质疑:"线条太明显会不会太刻意?"关键在于控制强度——就像煮汤时撒盐,肉眼看不见颗粒,但舌头能尝出鲜味,高速公路的护栏用24mm广角拍会形成夸张透视,换成50mm镜头则变成含蓄的暗示,线条可以是实的阴影,也可以是虚的色彩渐变。
框架式构图让画面产生纵深感
用窗户、拱门甚至树枝形成的天然画框包裹主体,曾有个有趣案例:游客拍故宫总抱怨人山人海,后来我让他们透过红墙上的镂空花窗拍屋檐,瞬间屏蔽了80%的杂乱人群,这就像我们透过猫眼观察门外,视野有限反而更聚焦,但要注意框架比例——好比戴眼镜,镜框太大压鼻子,太小又夹太阳穴,拍摄建筑时,框架占比最好控制在画面1/5到1/3之间,既能突出主体,又不至于让框架本身抢戏。
负空间构图用留白讲故事
大面积的纯色天空、水面或墙壁作为留白,反而强化主体情绪,拍孤独的灯塔时,我故意让天空占据2/3画面,朋友起初说"太浪费像素",成片后却感受到强烈的孤寂感,这就好比书法里的飞白,看似空白实则笔意连绵,不过新手常犯的错是留白方向不对——飞鸟前方留白才显动态,人物视线方向留白才符合心理预期,下次拍剪影时,试试让主体只占画面1/10,你会发现少即是多的真谛。
对称构图能满足人类的秩序癖
倒影、建筑立面或重复图案都适合对称构图,帮餐厅拍菜品时,我把餐刀与餐叉呈放射状摆放,服务生突然喊停:"叉子齿尖要对齐盘子花纹!"这个细节让照片有了强迫症般的舒适感,但绝对对称容易呆板,可以学苏州园林的"不对称对称"——主体对称的同时,在角落摆个茶杯打破机械感,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下的装饰音,既保持结构又增添灵动。


 Sun阳光仔
 Sun阳光仔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