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社团组织外拍采风活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末清晨六点,社团成员常背着三脚架在湿地公园集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此时斜射的晨光能拉出细长的影子,水面雾气未散时按下快门,能拍到荷叶上滚动露珠的特写,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是只盯着主体,其实前景的芦苇虚化后形成的天然画框,反而能让白鹭照片更有层次,记得上次小张用70-200mm镜头拍水鸟,结果发现焦距不够,后来改用增距镜才捕捉到筑巢的细节。
社员们开展主题摄影比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每月设定"倒影""微距"等主题,比单纯评"最美照片"更能激发创意,上周"城市几何"主题中,小李蹲在工地仰拍的钢筋结构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常人不会采用的角度,恰恰符合主题要求,评片时老社员会指出问题:比如有人交来的对称构图建筑照片,虽然工整但缺乏视觉焦点,建议在左下角安排个骑单车的人影打破呆板,这种针对性指导比泛泛而谈的"拍得不错"有用十倍。
社团定期举办后期修图 workshop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机房实操时,总有人问:"为什么我的星空照片降噪后像被水洗过?"这涉及到堆栈技术和蒙版运用的配合,就像炒菜时火候要分段控制,处理银河照片也得先分区域调整,上周教学案例是修复过曝的晚霞,用渐变滤镜分层补救时,要像涂防晒霜那样控制涂抹力度——太轻没效果,太重会出现明显分界线,有个社员把湖面反光调得比天空还亮,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后期反而成了创意作品。
成员之间进行器材体验交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新买的85mm人像镜头在社团传阅时,立刻引发关于"大光圈是否必要"的辩论,拍儿童纪实的小王坚持用f/2.8,认为收缩两档的画质更扎实;而主打环境人像的老陈则演示了f/1.2如何让杂乱的操场背景融化成色块,这种争论特别实用,就像争论炒锅该用铁锅还是不粘锅——最终发现取决于你要煎牛排还是炒鸡蛋,上次用转接环测试老镜头活动,那支苏联产的58mm镜头拍出的焦外漩涡,让现代镜头都黯然失色。
社团安排跨领域拍摄实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邀请舞蹈系同学当模特那次,很多人才明白"追焦"不是单纯调快门速度,就像要接住抛来的苹果,得预判落点而不是盯着当前位置,拍摄旋转动作时,1/250秒会凝固裙摆但显得僵硬,1/60秒能拍出动态模糊却容易糊片,后来大家发现秘诀在于:模特旋转时要像拧毛巾那样有节奏地控制速度,摄影师则需用伺服对焦配合连拍,这和钓鱼时既要感知拉力又要控制收线速度是同样道理。


 Lucky幸运儿
 Lucky幸运儿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