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了光圈与景深的博弈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次用f/1.8大光圈拍人像时,背景虚化得像融化的奶油,但模特的睫毛尖和发梢竟然也模糊了,导师让我对比f/4和f/8的成片,才发现小光圈能让前景的野花与远山同时清晰——这就像近视眼突然戴上眼镜,连花瓣上的露珠折射都成了画面语言,现在我会根据拍摄意图调整光圈,拍美食静物时故意用f/2.8突出焦糖拉丝的质感,而集体照则缩到f/11确保后排同事不变成朦胧影子。
快门速度教会我与时间谈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瀑布时固执地用1/1000秒冻结水花,结果画面僵硬得像假山盆景,老法师让我试试1/15秒慢门,流动的水雾突然有了丝绸的韵律,但手持拍摄时画面总糊成抽象画,直到发现三脚架云台的水平仪有个小气泡总对不准——原来微风都会让长曝光功亏一篑,现在拍孩子踢球会用1/500秒捕捉球鞋扬起的草屑,而拍车流轨迹则要等天完全黑透,连路灯的星芒都成了计时器。
白平衡颠覆了我对真实的认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阴天拍的白玉兰在屏幕里泛着诡异的蓝调,自动白平衡像醉汉一样不靠谱,手动设置5500K色温后,花瓣终于透出本真的暖白,但树荫下的石凳又泛着青灰,有次傍晚用阴影模式拍晚霞,整个天空突然变成煮熟的螃蟹色,现在会随身带张白纸做参照,就像给光线做色谱分析,拍咖啡馆时故意保留钨丝灯的橙黄,让拿铁表面的拉花透着老电影的暖意。
构图训练让我重新打量世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把主体塞在正中间,拍出来的照片像证件照般呆板,直到导师让我用九宫格线拍菜市场:鱼贩挥刀的手臂恰好穿过右上交叉点,溅起的水珠成了天然引导线,有次蹲着拍爬藤蔷薇,意外发现仰视角能让普通铁栅栏变成巴洛克画框,现在路过消防栓都会琢磨,能不能用它的红色曲面做前景框架,让远处骑单车的人影从圆形阀门里穿出来。
后期修图暴露了我的视觉偏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开始总爱把饱和度拉到+30,郁金香艳得像塑料假花,调亮部压暗部时,才发现原图里藏着窗框投在茶杯上的菱形光斑,导师指着直方图最左侧的断层说:"这些死黑区域就像被剪掉的电影胶片",现在修人像会保留鼻尖的高光细节,宁愿让暗部带点噪点——就像熬汤要留些肉渣才显真实,过度打磨反而像超市的预包装蔬菜。


 Flower花仙子
 Flower花仙子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