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摄影大赛奖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质感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出杂志大片,有人却像手机随手拍?关键在于参数组合,以校园秋景为例,当拍摄逆光下的银杏叶时,若直接使用自动模式,相机可能因测光失误让金黄叶片变成灰白,此时手动将ISO控制在100-200,光圈缩至f/8,快门速度根据现场光调整到1/125秒左右,配合RAW格式记录,后期就能还原阳光穿透叶脉的琥珀质感,参数不是数学题,就像炒菜要随时尝咸淡,拍摄时也要不断试拍调整。
构图法则需要灵活打破
三分法构图是基础,但获奖作品往往在规则边缘试探,比如拍摄图书馆阶梯上阅读的学生,若机械地将人物放在交叉点,反而显得呆板,尝试让人物占据左侧1/5画面,右侧留出蜿蜒的阶梯线条,这种不平衡反而能引导视线,有参赛者用俯拍角度将食堂餐盘摆成色彩矩阵,看似违反常规,却因强烈的形式感获得评委青睐,就像写诗要懂平仄才能更好破格,先掌握法则才有资格打破它。
光影捕捉考验观察耐心
清晨六点的操场围栏,阳光斜射会在地面投下琴弦般的影子,这个转瞬即逝的场景曾让某届冠军作品脱颖而出,不同于依赖后期滤镜,真实的光影需要预判和等待,雨天拍摄时,注意积水倒影能创造双重空间;正午强光下,树荫的明暗交界处适合拍摄高对比人像,有个小技巧:眯起眼睛观察场景,模糊的色块会帮你过滤干扰,突出主要光影结构。
主题表达要超越表面记录
拍摄支教题材时,直接拍孩子笑脸只是及格线,去年获奖者将焦点对准黑板角落的粉笔字"老师别走",虚化前景中正在收拾行李的志愿者,这种克制的表达更有冲击力,就像好小说留白比直白更有力量,摄影也要学会做减法,遇到毕业季题材,与其拍千篇一律的抛帽,不如跟踪记录某个学生收拾四年杂物时,从教材里飘出的电影票根,细节的温度,永远大过宏大的摆拍。
后期处理是二次创作
有人误以为调色就是套滤镜,其实就像中药配伍要讲究君臣佐使,处理古镇照片时,青灰色调适合保留砖瓦质感,但若保留灯笼的朱红色作为视觉锚点,整体就不会显得阴郁,某次大赛中,一组黑白人像特意保留模特毛衣的靛蓝色,这种局部色彩处理让作品立刻跳脱出来,后期不是遮羞布,前期拍废的片子就像炒糊的菜,再好的调料也救不回来。


 Brave勇敢者
 Brave勇敢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